度一切苦厄 《金刚经》
文/梧闽
翻译《金刚经》最好的这个人不是《西游记》的唐僧原型玄奘,而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多才足智的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母亲是一位国王的公主,逼着这位暗恋入心的宰相还俗,同她结婚,后来就生了这个儿子。等儿子快长大快成人时,这位公主却要出家,宰相反而不同意说:'我好好出家当和尚,妳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妳却要出家当尼姑…开啥玩笑?'。这个故事写成一部小说,应該非常精彩。但这仅仅为序,他她俩的儿子十一二岁时,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的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中原传法弘道,北朝姚秦发兵灭了西域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为了'抢人'更严格说'迎佛',确实是一件十分震撼的事件。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活佛,西域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啦政治,一概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灭了第二个国家…为什么呢?请看唐朝敕建漳州府的武则天女皇帝,为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写的《云何梵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万千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应是《云何梵偈子》的序,正文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啥叫般若,这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把'我'执都否是了的大智慧。'波罗密'就是到彼岸,这一生都是在此岸,而来世来生是彼岸的愿景。'金刚'是钻石硬钢,颠簸不破,流传万世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为什么是《金刚经》,因为它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所以,我认为在传统文化中,《金刚经》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或影响与中国本土儒道两宗文化共源《周易》一样重要。
六祖惠能,本来不识斗字,上山砍柴养母为生,入市经过一个客栈,听到有人在颂读《金刚经》,一闻经即开悟…不可思议,有的人熟读《金刚经》几百遍上千遍,仍然摸不到觉悟成佛的魂头,而六祖惠能却'一闻'便开悟。《坛经》中的解释叫'宿世有缘',是多生累积而来的潜意识被突然启发了…许多人不相信灵识的流转,仅仅看到了一世,认为没有前世也沒有来世,灵魂是断灭的。但就解释不了六祖惠能'闻经开悟典故,而似乎相信遗传基因,诞生咱这生命细胞的精卵,有灵识的传承吗?科学到目前都无法应证…那么,宿世而来的灵识,或许如一种传统的说法'灵识投胎'。古早,孔子与弟子在路边大树下休息,弟子子路与一个路人为着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争论得不可开交。后来请孔子公评判是非,孔子曰:'一年三季',路人高兴地唱歌走了,另一头的子路却成了愣头青。孔子曰:'这人是蚂蚱来转世的,前世只有春夏秋,沒有活到冬季。'子路这才懂了。懂了'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故事,少与动物刚来转世的类人假人争论吧!孔子公虽然与同时代的释迦牟尼佛祖认识了有灵识转世这一真相,但鉴于古早大众的初级科技文化水平,不想钻牛角尖,对鬼神'敬而远之',告诫弟子'不知生,焉知死?'把有限的生命发挥好,暂时'不语怪力乱神'吧!
《金刚经》里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的人得到智慧之'法',就可以比较容易成功。问题是,'无为'也有一种智慧,中国人常说:'有所有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各种诱惑或陷阱很多,香港的'六合彩',中国的A股,各行各业的投资…如果看不清法与非法,摸不透买与不卖K线,影响投资决策定夺的常与无常,有许许多多需要的,就是《金刚经》说的般若,即能悟天机或规律的大智慧,'无为法'也是一种大智慧,因为生命短暂,精力有限,如何形成制心一处的'专注力'呢?这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共同的成功经验。'无为法'实际上是培养自己的'戒力',戒乱思想乱作为。《金刚经》的另一话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心不住色,咱这颗心不被外面的氛围或人造的场景影响与左右,做人办事不忘初心,坚持底线,固守原则。'云何应住'真的很重要。云何降伏其心,禅宗大师具足'降龙伏虎'的法力,为人处事如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正,不偏不倚。古人云:'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聪明难正直更难,如何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日记》中这句话实际上是发了宏愿大誓。犹如地藏王菩薩的宏愿:'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为佛'。所以,雷锋同志永远是国人的学习好榜样,他也是神州的神圣'雷神'!他不仅有聪明而且太正直!
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心上去恶除邪,降龙伏虎,克服'一念三千'中不好低级甚至非法的动念!
这句话的内涵,在于培养自身的'定力'。人一但有了'戒力'而且又有'定力',那么距离拥有成功的'慧力'就不远了。
那么,慧力从哪里来呢?首先在于如何开启智慧,而后是应用智慧,最终又归纳成法。《金刚经》里的'般若'就近似这个意思,这个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指了解道、悟道、修证,而后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个'般若'甚至可以肯定一切,也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过去式的自己。因为《金刚经》里有一个逻輯思維三段式,毛主席曾经对赵朴初居士说:'《金刚经》真的有意思,有辨征法思想…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条件和合而现在,因条件转化而分离。今天说的真理,明天也许又不适用了,毕竟'无常'才是真的,因果律也是真的!
'慧力'的表象与意志,应该有所体现。南怀瑾大师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把人的'慧力'表象分为:实相般若,如何透过实相看到非相的真理或规律性的法;境界般若,如向上全提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禅意,'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理一殊胜等。文学般若,啥是佛,若说一物即不中。但说出来的话写出來的字,有大智慧,您便在进行修六度法布施了。方便般若,四两拨千斤,杠杆原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橇起地球',这个'支点'便是撬动的方便。眷属般若,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达到般若,佛教尚有大小乘或密宗,各取所需,因缘际会随缘吧!嘿嘿!
'般若'有三种或者五种,千人有千人的体会不一而终,这就是《金刚经》的应用与实证魅力,故而充满了生命力,就似闽南人吃牡蛎,就同样一种海鲜,可以用煎煮炸卤炖蒸等不同手艺做成十八种食品,不同的厨師又有不同风格口味一样,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有一种或多种食材混作,妙不可言,而海蛎却属不可或缺的'真空妙有'吧!
也许早晨的阳光已經来了,尘世的外界很精彩,也并不复杂…只是风吹草动,人心跳着而已…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之经典,可以同中国儒道文化共源的《周易》,及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并重学习。
禅宗始祖达摩奉《椤伽经》为印证,到了五祖弘忍则以《金刚经》为主,他常劝信众持诵。唐朝咸亨年间,没落岭南贬官的儿子慧能,为奉母上山砍柴,下山经过一间寺庙客舍外面小路,他听到里面有人在颂读《金刚经》,从未读过书的'葛獠'慧能'一闻经即开悟',而后安置好母亲,远投至湖北弘忍门下,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灵鸡汤式偈语,得到五祖弘忍赏识,在几百个弟子中受传法衣,成了禅宗六祖,并且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留着唯一中国原创宝典《坛经》,这本书连毛主席都爱不释手,是出门书箱中必备的书籍(据《田家英回忆录》)。
慧能之后的佛教禅宗,提倡'顿悟'智慧,顺应了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自诩有高智商又高情商的士大夫读书人需要,对唐朝以后的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心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了上千年的巨大影响。至今,故凡考察中国,包括整个东亚文化圈,尤其是唐宋以后思想文化的渊源递嬗,不能不追溯到佛教禅宗,不可不习《金刚经》和《坛经》。
闽南人有句俗话'牛,牵到北京还是牛',对牛彈琴,牛肯定不知道'听弦歌而知雅意',因为牛脑似的俗人,一些技术知识,师傅总是叹气'教到死也不会'。那么,许多佛门弟子或在家信士,颂读《金刚经》几百遍,仍然还是没有觉悟。而一个从未读过书,不识字的慧能,却因为路过客舍,'一闻经即开悟呢?据四川大学佛学教授贾题韬先生在《转识为智》书中说法,叫'宿世有缘'',宿世亦就是前世,这里涉及到了有没有'灵识'问题。我还是比较相信科学的遗传与基因,因为我的老领导林琦仁兄只有初中学历,一参考高考妥妥的就考了厦门大学,而他的独女林辰,也是轻松读上北京大学,嘿嘿嘿!遗传与基因。所以,闽南还有一句俗话'一代娶倭某,三代生倭鼓',无论身材与智商,都离不开先天的遗传与基因。
《金刚经》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意为颠簸不破,'般若'和'波罗蜜多'梵语的音译分别为'智慧'和'到彼岸',其内容是弟子阿难记述释迦牟尼世尊与须菩提的问答,用'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三段论式,阐发'凡所有相,皆有可能,也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的无常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住即降伏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诸智慧真谛!修为上,砌悟《金刚经》,便有'降龙伏虎'之金刚法力!
《金刚经》中明确指出,一个俗人,要修养到成为有觉悟的人(修成正果为佛),到彼岸的波罗密不少不多,有六只过渡的船。佛经上称为'修六度'。一为布施,二为持戒,三为忍辱,四为精进,五为禅定,六为般若。这六度涵养修好了,你就是优秀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大菩萨。因为,《大乘义章》里说'以已之财事人,名之为'布'。损己惠人,称之为'施'''。布施,不止出钱,还包括出力、出智想办法。而且又不指为了别人,遍及各种动物,如各种放生喂养,都是布施。持戒,《大乘义章》解释,戒即清凉之意,人生在有缺陷的娑婆世界,不时滋生各种欲火欲念灼烧,因持戒以克服而得清凉。忍辱,忍受各种苦难、灾难、折磨、侮辱、耻辱,并且在心里不生怨恨。《六度集经》曰'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精进,或译为勤,天道酬勤。《百法明门论》曰'何谓精进?在修断善恶中,勇悍为性,治除懈怠。勇为胜进,悍为精纯。既精既纯,一向专修,必能成为菩提!''禅定,有三种意义,一是精神集中,二是专心事业,三是在实践中获得解悟,提高了思想认识。般若 ,即把握世界,把握人生,对有八万四千智慧无相周天,了了便知一切!哼哼,难呀!因为难,所以世间的尔等包括我,还是一个俗人。所以需要'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犹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世界,佛称娑婆世界。娑婆是啥意思?古林寺导师戒受师解释曰'堪忍',对比西方净土'妙乐',地狱恶道'痛苦',这娑婆世界应該是有苦有乐的去处。有缺陷与不足,还可以堪忍的地方。如果《人民日报》再次出现《是可忍,熟不可忍》的怒吼,那就似'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样,为了祖国统一而开打了!
在这个有缺陷与不足的娑婆世界,有福报的人往往缺少智慧;有智慧的人原來少有福报。《金刚经》没有定法,却是无上智慧法门。啥叫定法,早上起來非要拜拜观世音菩薩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大乘佛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日本人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和尚就似牧师教父变成神职,虽然没有吃荤却充许娶妻生子。世间法,法无定法。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金刚经》如是而说。
我在当农民的儿子时,听父亲唠嗑的是竹蔗花生或番薯;上学了听老师讲的是语文数学或理化;去了寺庙印象,那儿都有'随喜功德'箱,这个法会那个法事反正叫你舍不得也得舍得掏钱!快退休了,身体有点毛病正常,中医西医或土医,都开了灵丹妙药,在他的面前我是客户了!'佛渡有缘人,医药不死病。'未死之前,咱的病就似他的发财的寻思,自己的钱包如电如露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因为我不想生病不可能,只能求病得少些轻些;我不会死更属于梦话,只盼着'寿归正寝',老了死在自己家里的床上,而不是野外医院或路上,这就'五福'之大福'善终'了!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论语》上有句话:'二三子,我无隐乎尔?'意思说:'你们这几位同学,我没有隐藏观点欺骗你吧?'嘿嘿!
从道理上理解,一切的世间法都是佛法;学习儒释道'三教九流'的传统文化,不要被旧的理论困住束縛自己。如果搞得满身'道观',满口'佛话',满行'儒雅',一脑子功名利禄,暗地里男娼女盗,那咱就完了,那就不是'般若波罗密'0K了!嘿嘿!
所以,《金刚经》之所以是无上智慧,学习悟透了,可以对无相周天,了了便知一切因果;甚至可以自我革命自我否定,怀疑旧的一切并且重建美好的未來!
壹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指尖抚过书页的褶皱,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文字忽然有了温度。万物的形貌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像春雪消融时的潺潺溪流,看似清澈见底,实则已不是昨夜凝结的冰晶。我们总爱给世界贴上标签,把晚霞的绚烂归为美好,将暴雨的轰鸣视为惊扰,却忘了这些定义不过是心灵投射的影子。就像孩童堆砌的沙堡,海浪一来便化作齑粉,真正的永恒从不在这些转瞬即逝的形态里。当我们学会像欣赏水墨画般看待人生 —— 浓墨重彩处不狂喜,留白虚空处不悲戚,或许就能在某个晨光熹微的时刻,忽然领悟到:如来不在云端缥缈处,而在你凝视露珠折射晨曦的眼眸里。
贰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站在十字街头看车水马龙,玻璃幕墙映出无数张疲惫的脸庞。人们总在追逐 "我想要" 的执念里疲于奔命,却忘了每个欲望都是套在脖颈的枷锁。经文说 "无我" 不是否定存在,而是提醒我们:就像江河汇入大海时不再执着于自身的形状,生命的智慧在于懂得流动。现代社会的焦虑常源于 "我必须" 的紧绷感,就像攥得太紧的沙粒,越用力流失得越快。真正的坚韧不是对抗洪流,而是学会像鹅卵石般在岁月长河中打磨出温润的棱角。当我们能坦然接受生命的潮汐涨落,就会发现:忍辱负重的船桨划开的不是苦难,而是通往内心辽阔的航道。
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地铁车厢里此起彼伏的手机荧光,像极了追逐流萤的孩童。我们习惯把安全感寄托在外物上,却忘了再明亮的屏幕也照不亮内心的暗角。 "无所住" 不是心如死灰,而是让心灵保持如明镜般的澄明 —— 映照万物却不沾染尘埃。就像老茶客冲泡普洱,沸水冲淋紫砂壶时,既享受当下的茶香,又不执着于茶汤的浓淡。现代人总在 "得到" 与 "失去" 的漩涡里打转,却不知真正的自由藏在每个呼吸之间。当我们学会像观云般看待情绪的聚散,或许就能在某个深夜顿悟:心灯无需外求,它本就亮在你凝视虚空的瞳孔深处。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