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游记之三】
一路风景皆关情
殷朝芹
吹面不寒杨柳风,最是一年春好处。3月23日,我们问学实验室组织的周日研学团又出发了。嫩绿色的柳树,粉红色的杏花,是车窗外的一路风景;发自内心的欢笑,争先恐后的歌声,是一车人放飞的心情。
(一)
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秀丽,大自然呈现的无数神奇景观令人惊叹,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岱崮地貌等五大岩石造型地貌更是鬼斧神工,天下独绝。而闻名遐迩的岱崮地貌就出现在我们沂蒙山区,是以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奇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
沂蒙山区自古就有72崮之说,今天我们要攀登的锥子崮就是其中一座十分奇特的山。锥子崮位于沂水县城西北29公里处夏蔚、泉庄两镇交界处,海拔602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为山顶像一立锥而得名,又因崮顶高耸入云,人们又称它为云头崮、云头山。今天的天气是半阴半晴,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锥子崮的山顶,确乎看到了它直刺苍穹的威仪。若是阴雨天气而来,那崮顶周围一定是云雾缠绕,自然会别有一番神秘风致。锥子崮西侧不远处还有小崮子和歪头崮两座较矮的山峰,三峰耸立,相互顾盼,脉脉含情,似乎有着令人遐想不尽的古老多情的故事。
眼前的锥子崮是被开发过的,有人斥巨资自下而上筑了石阶,修了三道山门。那石阶据说有1000多级,颇为陡峭,像从山顶斜挂下来的一条不知几千米长的云梯,令人望而生畏。孩子们当然不怕,只见他们抢先拾阶而上,猫着腰迅速向上攀登着,你呼我唤地愉快地前行着。这可苦了我们几个成年人,还没走到半道就已经是气喘吁吁、叫苦不迭,来到极陡处腿下早就软了,只好手脚并用一级级地向上爬。孩子们回头看到我们可笑的样子,一边笑着,一边呼喊着给我们打气加油。此时,我们几个成年人虽然已是疲惫不堪,但看着勇敢而可爱的孩子们,心中却充满着无尽的喜悦和宽慰。
“锥子”尖儿就在眼前了,可是最后一道山门却是铁将军把门,被锁上了。好在我们杨老师的婆婆家就在山下附近村里,她的丈夫和公公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也陪同上了山,公公与守山门的人家是认识的,就迅速打电话让他们派人送上钥匙来。可孩子们片刻都不愿意等待,有人发现山门西侧石墙上垂下一条攀登用的绳子,这显然是登山者“偷渡”上山时使用的,大家便迅速围过去抓住绳子要攀岩而上。好在上面有准备下山的“偷渡者”帮忙拉一把,下面有家长托举一下,在开山门的钥匙送上来之前,孩子们就一个个通过了“封锁线”爬上去了。这虽然有些冒险和不守规矩,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也算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了。
我们终于来到了“锥子”尖儿的下面,看上去它大约二三十米高的样子,像被刀削斧劈过的还有着深深裂痕的一个高高的石柱,耸立在山巅,雄视远方,令人仰望而生敬畏之心。在我看来,它的样子倒挺与法国雕塑家凯撒的著名雕塑作品《大拇指》十分相似,临沂市雕塑公园里就有仿制的一尊。我想这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应该是在向世人夸赞沂蒙山区风光的奇妙,是在惊叹岱崮地貌的绝世无双。是的,当我们站在锥子崮的山顶向四周瞭望的时候,远处那些“桌形山”的特征被看得一清二楚,连那被誉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纪王崮也历历在目,其他各崮或独居一方或相互顾盼,大大小小,群崮争辉,共同营造出沂蒙山区十分奇特的壮观景象。这锥子崮真的就像一尊高高竖立的大拇指塑像。
(二)
锥子崮山下有一村,名曰云头峪,该村于2019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是《大众日报》的创刊地和印刷所旧址,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村。时任《大众日报》总编辑的匡亚明先生的墓也在这里。
一位老大娘为我们的问学团队缓缓打开了一座石砌小院的大门,就像让我们走进了深沉的红色历史课堂。这便是《大众日报》诞生的地方,院里有石碾、石磨、水缸、木轮手推车等当年老百姓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它们像教科书一样把那段历史推到了我们面前。眼下两树木瓜花正开得十分娇艳和动情,呈现出小院里别样的祥和而又沉静的春光。老大娘说这是他公公和婆婆年轻时无私捐献出来的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那时候公公和婆婆结婚刚刚三个月,就搬出去让给共产党的队伍来办公了。院里有几座比较低矮的石墙草房子,现在里面分别陈列着当时报社所用的印刷机、排字版、铅字模及当时的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从木质窗棂里透过的光正洒在这些光荣文物的身上,泛着一种深沉的光。在这些现在看来十分陈旧又简陋的器物和用具上,我们嗅着一股别样的味道,体味着一种别样的精神。
在这些房子里,我们认真看着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也认真读着相关资料上的一段段文字:
“1938年12月31日,寒风凛冽,天空飘着雪花。编辑部编好了创刊号的稿子,画好版样,交通员张之佩冒雪送到印刷厂。印刷厂的干部、工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按各自分工,紧张有序地开始工作。工人们在四处透风的工作间里,冒着严寒采用歇人不歇马的方法,分班轮流作业,赶排印刷。下午六点钟,排好了一、四版,接着又排好了二、三版。自夜里十二点上机开印,到1939年元月1日早上五点,两千份《大众日报》创刊号全部印完。装订车间遂即剪裁、分发,交通员张之佩快速将报纸送到王庄营业部,营业部马上分发到分局和纵队领导及各部门。《大众日报》如一名战火中的婴儿在偏僻的小山村--云头峪诞生了。”
“《大众日报》的诞生,开创了山东新闻事业的新纪元,是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破天荒地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全省性报纸。自创刊之日起,就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机关报,在当时是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少有的大报之一。发行范围不仅在山东各地区、江苏、河南、安徽和华北根据地,直至发行到延安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长沙、常德、金华等地。”
“《大众日报》做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喉舌,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大量地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动和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共同抗日。”
在一幅照片下,我们还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在严酷抗日形势下,报社的全体人员组成了工作队、战斗队、编辑队、印刷队、发行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报社不但没有被敌人摧垮,反而在抗日战火中发展壮大。”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们的眼睛里浸满泪水了,深深感动于《大众日报》这份诞生在硝烟里的报纸办得是多么不容易,深深感动于革命老前辈们的精神是多么坚强。当时曾兼任《大众日报》社长并任总编辑的匡亚明先生,在历任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数年退休之后,于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家人根据他的遗愿专门把部分骨灰运送到云头峪村旁埋葬,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在苍松翠柏环绕中的匡亚明先生的墓。老先生对这片土地是多么深情,对这份报纸是多么深情!我们站在陈列柜里摆放的匡亚明先生用过的饭盆面前,久久不肯离去。
走出大众日报印刷所的旧址,在村子的路边我们看到了一尊雕塑。雕塑的人物是一老一少两个八路军战士。老战士正坐在一块山石上用心地吹着一只笛子,小战士则依靠在老战士的腿上静静地听着。这一定是在一场战斗的间隙所出现的情景,从他们的体态上分明看得出紧张的战斗留给他们的疲惫,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上似乎能够看得出对家人的忧虑和思念,从他们的目光中又分明看得出对胜利曙光的期盼。革命的老战士啊,你吹出来的笛音是多么深情又悠长,你知道吗?它穿越了87年的时空,仍然让我们听得如此清晰。亲爱的小战士呀,看你的年龄也就不过十五六岁,今天站在你面前的也有与你年龄相仿的中学生,他们真想问问你,你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害怕吗?你真的不怕牺牲生命吗?
(三)
车行在夏蔚镇王庄的街道上,两座尖顶的教堂以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遥遥领先的高度早就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今天我们又分别参观了这两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圣母堂和天主堂。
圣母堂,也称为罗马式教堂,建于1905年,位于王庄西侧的圣母山上。圣母山并不高,山坡上栽满了樱桃树,这里便是海内外闻名的沂水特产大樱桃的主要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大樱桃具有果实紫红、色鲜、个大的突出特点,单果重达10克左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沂水王庄大樱桃的注册商标就是“圣母山”,据说这座山上最早栽种的樱桃树是在130多年前由德国传教士从德国带来的,被称为沂水大樱桃的祖先。眼下时节还早,樱桃树还没有开花,但枝条上已让我们分明看得出那蓄满的绿意,一簇簇的花苞储势待发,正在摩拳擦掌地等待开放。
圣母堂的占地面积不算小,除一座高高的罗马式教堂主建筑和几间接待办公用房之外,院子的4个角上还有不同用途的辅助用房。在亭子下或院子里有数尊人物的矗立塑像,他们是《圣经》中的重要人物和著名的传教士,一身白色,面容沉静,纯洁庄严,仿佛都沉浸在对他们所信奉的教义的思考领会和对苍天万物的悲悯之中。
罗马式教堂的设计风格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其厚重的墙体、圆拱门、以及独特的立面和穹顶设计闻名于世。我们的问学团队先从圣母堂的外观看起,这个城堡似的建筑确实体现着坚固、威严、崇高的外观特点,在这样伟大的建筑艺术面前,我们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当我们走入教堂内,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也立即变得安静下来,庄严的经台布置,整齐排列的紫红条凳,一尘不染的洁白的墙面,窗户上的人物图画,仿佛在努力提升人的精神意念的穹顶等等,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别样的印象。
据资料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所圣母堂主要发挥着医院的作用,不计其数的八路军伤员在这里得到了及时救治和保护,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军阀混战和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圣母堂勇当沂蒙人民的避难所,救死扶伤,扶弱济贫,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在圣母堂往东约0.5公里的王庄村内,我们又拜访了另一座著名的教堂——天主堂。这是一个具有典型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的教堂,尖塔高耸,气势飞扬。那高高的拱顶,长长的花窗,典雅而稳固的墙体,以及特有的宗教文化色彩,都给人一种庄严雄伟的感觉。
该教堂建于1893年,长39米,宽17米,高26米,总面积为669平方米,它的周围是一个约有百间房屋组成的建筑群落。教堂建成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临沂教区的发源地。它除了开展正常的教会活动之外,还曾办起过两所寄宿学校、一个修女院和一个教授编织手工工艺的技工学校,造福于民,也成为当地民众心目中十分敬仰的所在。
据党史记载,1938年夏,为了建立山东革命根据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土豪劣绅对劳动人民的欺压暴行,挽救山东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根据战略形势的需要决定派兵去山东。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沂水王庄成立;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指挥部驻王庄;1938年12月31日,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号的稿子在王庄编辑完成随后被送往印刷所。你知道吗?这密集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山东革命历史进程的大事,均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教堂里秘密完成。因此地处王庄的这所天主堂不仅是天主教临沂教区的发源地,而且成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山东敌后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成为山东3800万人民注目的焦点。它为中国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非同一般,永载史册。现在这里被开发建设为沂蒙山根据地景区,设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纪念馆”,是对党员干部、社会群众和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离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纪念馆,我们的车辆行驶在回程的路上。透过车窗回头去看那高高屹立的锥子崮,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它真的很像一根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它仿佛为沂蒙山区的壮丽景观在点赞,仿佛为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革命故事在点赞,也仿佛为我们今天的研学之旅而点赞。
(殷朝芹于2025年3月27日)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临沂市兰山区教师发展中心退休教师,山东省宣讲工作者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临沂市社会科学入库专家,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坚持公益宣讲,坚持读书写作,坚持练习书法,坚持关注社会,退而不休,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