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汪洋大海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令人神往。
我居住在内陆省份,距离大海甚远。可也避不了从小便从书中从电影中知道大海的奇妙,领略大海的魅力。五十年代看电影《海鹰》,小小的魚雷舰艇在浩瀚大海劈波斩浪,水兵帽后的飘带和四道白杠披肩在海风中飘舞,是那样潇洒飘逸。波涛汹涌上鱼雷划出的一道白线,怒海轻骑溅起万朵浪花,好一幅难以忘怀的画卷。我看过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被书中神奇的大海海底激起万般遐想。我也读过高尔基的《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在怒吼的大海惊涛骇浪中,海燕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的少年时代,生活不易,吃饱穿暖是主要追求,看海是种奢望。不过上山下乡参军潮突如其来的动荡竟让我接近了心心念念的大海。
1968年我参军入伍到海军部队。说是海军其实是陆勤兵,不上舰艇还是看不到大海。第一年驻地在上海吴淞,离吴淞军港码头数百米远。营房边是空军高炮团,穿过高炮阵地便到了军港。第一次到码头正碰上潜艇停泊。潜艇舱盖打开,身着蓝色工装的潜艇兵爬出上岸。只见那些水兵刚上码头就在我们眼前就势躺在地上,那惨白的面孔,疲惫不堪的神色让我感到潜艇远航的艰辛,更是对神秘的大海产生了恐惧。
当海军两年才真正见识到大海。部队移防,我们乘坐登陆舰前往新驻地。出了吴淞口,允许我们出船舱看海。终于见到大海了,一望无际,除了水还是水。海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蓝,走到舰首,由于登陆舰航速并不快,也没有激起多大浪花。此时大海是平静的,除了舰艇机舱传出的噪声,只有海水扑打舰壁的水浪声。激情不再有些失落,大海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人欣喜若狂。夜间,海上起风了,总算尝到了大海的威力。在船舱里感觉到登陆舰在风浪中起伏摇摆,不一会我晕船了,肚子里也翻江倒海,对着舰上水兵拿来的帆布桶狂吐,直到只能吐出酸水。
很讽刺的是当海军八年只见过这一次海,基本上都在山沟坑道,尽管有飘带披肩,离大海还是很远。倒是参加工作后有了不少看海的机会。在秦皇岛乘打渔船出海,船行不远,波涛翻滚船在浪中,不用说又吐个七上八下。在大连港欣赏夕阳下远洋巨轮归航;在厦门用望远镜观看大海对面挂着青天白日旗的金门岛;在泰国海滩乘摩托快艇,在海浪颠簸中吓得大呼小叫。我曾在建省后的海南工作一年,九一年我带妻儿去海口过春节。从深圳蛇口乘跨海渡轮,第一次见到大海,妻子和十岁儿子兴奋不已。到海口安顿后自驾车去三亚,银滩远眺大海,蓝天白云,海水清澈,椰树入云,平静祥和的海景美翻了。我开车找到人少的沙滩,妻子和儿子换上泳衣下海畅游。可笑的是我这个八年水兵还是旱鸭子,只好在岸上为他俩拍照。回海口后正逢大风,见过了平静的海滩,妻儿提出要看狂怒的海浪。我把车停放距离码头很远的地方,小心翼翼向岸堤靠近。眼前风大浪急,风啸浪吼震耳欲聋,狂风下海浪扑向防浪堤,溅起几层楼高的浪花,狠狠砸向堤内。儿子吓的脸都白了,拉住我俩再不肯靠近。
印象最深的看海是1997年应台岛一家私营有线电视台邀请去台岛商谈合作。在台七日,从台北到台南走遍全岛。台岛四面环海,狭长地形,两边走不远便是海岸。台岛的海水够清,台岛的小吃够味,台岛的水果够甜,台岛妹子够靓,不愧宝岛美誉。台南的海岸矗立着蒋某人雕像,面朝大海,极目远眺。海那边是大陆家乡,海浪声声催问何时魂归故土。
地球面积的70%为海洋,研究了解开发海洋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大海是神秘莫测的,人类探索海洋仅有5%,剩余95%仍是未知世界。将来是否能在海底建造水下城市,在资源日益缺乏的明天,海洋是否成为人类的粮仓,海底矿产是否能有效开发,一切都在期待之中。所以不难理解钓魚岛和南海诸岛为何寸土不让,只可惜了海参威鲜有人问津。
中国古代明朝一度禁海,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又有郑和七下西洋,充满了传奇色彩。近代改革开放,凡靠海有港口城市大都列为经济特区,先富起来,如深圳,广州,珠海,厦门,宁波,大连,青岛等等。内陆民众羡慕,只能是无可奈何,命运让中原大地黄土高原远远落后沿海地区。
凡事皆有例外。国外内陆小国以色列不靠大海亦缺水源,却凭借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成为全球水产养殖先锋。国内新疆在沙漠用科技“造海”,大力发展海鲜养殖。在伊犁尼勒克,在帕米尔高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尉犁县罗布湖多地,用盐碱水调制模拟海水,养殖出大海中的魚类,把昂贵的南美对虾,石斑鱼,三文魚和澳洲龙虾等海鲜送上大西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歺桌,可谓沙漠中的海洋奇迹。
扪心自问,海洋经济与我等能有多大关系,有钱就享享口福,没钱只有干瞪眼。倒是余日不多,是不是认真考虑下乘豪华游轮海上傲游,东上日本西渡欧洲,在游轮上欣赏大海风光岂不快哉。只是游轮费用不菲,-张船票人家可能半月工资搞定,我等则要掏出全年工资还不一定够。二是看过五十年代电影《雾海夜航》还有《泰坦尼克号》,讲的都是轮船海上失事。国产《雾海夜航》倒是一贯手法,浪再大险再狠,胜利总在人民,触礁遇险船将沉,风大浪急中军民团结一心自救,好在救援最后一刻赶到,没伤没亡大结局。《泰坦尼克号》就没那么幸运,撞上冰山沉没,堕落深海时绝望的眼神,海面漂浮的尸体,让人不寒而栗。游轮虽美万一遇难如何是好,心戚戚,难下决断。
突然想起网上一则视频,我等死后墓地是要掏钱买的,还要有人按年续费。某地某市因有墓无人续费,悍然砸碑毁墓。我的孩子定居国外,还能交费几年,到孙辈还可续几年,再往下呢,难不成灰飞烟灭。也许将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是最聪明之举。
大海,敬畏大海,仰慕大海,当化为灰尘溶入大海,岂不是与浩瀚大海融为一体与世同存。这是大海给我等平民最后依赖和庇护。
大海,希望与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