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隶痕岱色:一位书者的千年问道
李伟华
2008 年盛夏,我奔赴山东泰安,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举办的隶书研究班。此次研究班汇聚了 70 位学员,大家被分成多个小班,由刘文华、张继、何昌贵、许雄志、张建会、崔胜辉等教授悉心指导。
李伟华与张继教授 我的主教老师是张继教授,他如今已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初次见面,张继教授便逐一对每位学员带来的作品进行评点。我带了一幅隶书对联作品——“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幸运地得到了张继教授的肯定。
我对隶书的热爱,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开启了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从此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接触的第一本隶书字帖是《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的隶书风格独特,凝厚稳健又不失俊逸潇洒。他的隶书深受汉代隶书碑刻的影响,像《华山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同时,他也借鉴了清代书家如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等的风格。从笔画特点来看,点画方正,横画平直且收笔上挑明显,竖画带有顿笔,撇画和捺画的收笔处有一个出锋钩,整体结构整齐划一,布白均匀。在章法上,字距大于行距,行距又相互穿插安排,使得作品气息贯通,宛如一个有机的整体。刘炳森的隶书既继承了汉代隶书的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形成了既古朴又清新的艺术风格,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李伟华隶书 后来,我又沉醉于汉代隶书《曹全碑》《张迁碑》以及其他碑帖的魅力之中。书法,是一个人性格的无声表达。在隶书方面,我追求端庄秀丽、稳重朴茂的风格,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让每一笔每一划都融入自己的灵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个性。
张继隶书 张继教授的隶书风格鲜明,苍劲朴率之中又透着洒脱奔放。他的隶书既有汉碑的古朴韵味,又有汉简的流畅之感。线条变化丰富多样,仿佛充满了生命的质感;结构严谨而生动,有着适度的夸张和变形;整体章法和谐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张继教授在书写隶书示范时,即便写较大的字,也是握笔较低,行笔速度较快,下笔干脆利落、洒脱自如。我有幸留下了他的现场示范稿,有时还拿出来欣赏学习。张教授性格较为严肃,话不多,与人相处时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我能透过他那深邃的眼神,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怀。
我早年就订阅了《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那一张张报纸,如同一位位无声的老师,陪伴着我成长。还参加过《青少年书法报》报社主办的全国青少年品段级考级,并加入了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青年组)。那时,《青少年书法报》总编崔学路对我的行书作品有过亲笔评语:“你的书法作品取法甚高。如再欹侧些,将更见情趣。”这段经历,也成为我书法道路上的珍贵回忆。
何昌贵隶书 这次在隶书研究班,见到《青少年书法报》总编何昌贵教授,我感到格外亲切。趁着学习间隙,我诚恳地请何教授为我示范隶书。何教授握笔甚高,运笔速度舒缓稳健,尽显儒雅之气。他的风格与性格都与我十分接近,让我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我也同样珍藏了他的示范墨迹。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何昌贵教授的隶书作品与我的行书、楷书作品一同刻于杭州的千桃园景区,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件快事。
刘文华隶书
隶书委员会主任刘文华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临帖的理论。他认为,学习碑刻要考虑纸质作品变为石刻,以及石刻经过风化变化后与原作者风格产生的差异,不能刻板地学习。他还以父子之相貌作比喻,指出不可能追求一模一样,重要的是学习其神采。刘教授的话让我深受启发,对临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唐数农隶书 培训期间,中国书协会员李明昊先生专程来为学员刻印。他为我刻了“风行斋”“李伟华印”,还赠送了闲章“吾日三省”“阳春白雪”,并以篆书题写了“风行斋”和对联。我也与江苏书协会员唐数农等同学交流了书法作品,彼此留存纪念。我们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后续也一直保持着联系。我还推荐李明昊、唐数农两位好友的作品石刻于千桃园中,让更多人能欣赏到他们的书法魅力。近日,唐数农同学还寄给我新出版的《唐数农书画作品集》。这本厚厚的集子,凝聚了老同学对书画的更深层次的追求。此次隶书研究班,还有一位来自绍兴的学员让我十分感动。他失去了双臂,却以顽强的毅力用脚趾头夹笔书写,那专注的神情、坚定的眼神,让我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那是一种超越身体极限的精神力量。
培训结束后,我和多位同学一同登上泰山。泰山,这座屹立于华夏大地千年的名山,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巨人,承载着无数的文化与故事。泰山一路碑刻众多,当在唐朝皇帝李隆基书写的隶书碑文《纪泰山铭》前观摩留影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唐玄宗隶书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为宣扬国力,挑选各种颜色的马各一千匹,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他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并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
《纪泰山铭刻石》局部
《纪泰山铭刻石》记载了唐玄宗神奇的封禅故事,堪称国宝。我们站在泰山极顶最开阔的空地上,仰望这块刻石,顿时觉得自己无比渺小,巍峨磅礴之气扑面而来。《纪泰山铭刻石》是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铭文。学者王克煜认为,泰山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数以千计的石碑,让壮丽的泰山笼罩在历史、艺术、诗文的浓浓气氛里。《纪泰山铭刻石》“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在泰山的石刻中最为瞩目,是十分珍稀、瑰丽的国宝。
秦、汉隶书以先秦古朴厚拙的篆书为基础,在字体造型、风格意味,甚至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都与篆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唐人的隶书则章法整饬,字法静美,点画平直端严,是以楷书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去写隶书,所以比东汉后期的隶书要平直规矩。唐玄宗的隶书最具楷书特征,其用笔、结体严谨规矩、端正大方,点画用笔多用楷法,但结字时用篆法。
《纪泰山铭》盛唐气息十足,肥厚雍容,不乏盛唐高贵华丽的气度,且蕴涵六朝风骨,融百家为己质,集庄重、桀骜、灵气于一体。它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将盛唐的繁荣与辉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与精神风貌。
我们一路畅聊,登上了玉皇顶。此时,我深切体会到了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魄。那连绵的山脉、广袤的大地,尽收眼底,让人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忽然想起姚鼐当年冒雪登山,而我此刻却汗透衣衫,于是打趣道:“清代文人风雪砺骨,今日烈日登峰,皆是修行。”这简单的话语,不仅是对登山经历的调侃,更是对人生修行的一种感悟。
之后,我从泰安出发,前往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游览。踏入那片神圣的土地,仿佛走进了儒家文化的殿堂。古老的建筑、庄严的祭祀场所,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我感受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那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人生的智慧结晶。多年之后,我有幸被聘为孔子美术馆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李伟华国画:稳如泰山(136㎝X68㎝)

李伟华国画:泰山日出(178㎝X72㎝)
为纪念当年泰山之行,我创作了《泰山日出》和《稳如泰山》两幅画作。在创作《泰山日出》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泰山极顶,看到了那喷薄而出的朝阳,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希望;在创作《稳如泰山》时,我融入了泰山的巍峨与厚重,以及书法艺术的沉稳与大气。
我希望以此留住那段难忘的时光,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泰山与书法艺术的魅力,让这两种古老而伟大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2008年初稿,2025年修改。
李伟华:民进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书画文史研究会会员。出版有文集、书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