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真迹
作者:顾新法
一、太极境界。
太极之道造就了太极拳,两极转化的哲理是它的灵魂,太极拳每一动都含有两个方面。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其中“以柔克刚”表现在接到外力时不顶抗,用柔劲转化,使对方打来巨力无着力点。其实,这个柔不是完全柔软无力而是外柔内刚,用身臂的掤和角度变化进行缓冲和导引致使彼力落空。在接人来手强调前臂至腕处为接力点,是为了避免手局部用力,影响了全身整体劲儿的运行。掌指属末梢如须,敏感,灵活并适合缠粘对方。掤劲是太极拳内劲,是由太极拳的运行中的内气产生的。它具有弹性劲和周身运行整劲形成一体,一受力就产生相应掤劲,保证全身的撑展,调整身体的平衡,运转灵活,保持我守我界。如陀螺转动中受到碰撞,反而转动的更稳定。
太极源于无极,道法归一,体现大道无形。道法自然,有形为显现,无形是大道回归。“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它确实客观存在,只有现实中体悟。“太極的阴阳变化无穷,由极小至极大再回归极小,乃至虚无缥缈。我以此文作为对陈正雷、王占军、张东武三位先生在中国太极网、陈家沟武术院、中华武术杂志为我《太极推手的内涵》一文做的插图的一个回应。
(1)现实生活中太极拳丰富多彩,网络世界风云变幻很意外 。 太极拳家郭福厚先生在他年轻的时候得了三期肺结核病咳血久治不愈,拜师学习太极拳,通过长期习练,享年96岁。他被称为用太极拳治病的践行者。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他第三次再版所著,就打电话询问情况。他讲,他现90多岁再版原著,是为了传播太极拳。已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要求作者先垫付5万元,出版5万本书,合同还规定要自负盈亏,自己找销路卖一半,另外25,000本由出版商放在新华书店出售。如果卖不出去剩余的书归还他,他签字同意。出书后很快售罄,供不应求,又增加印刷量。
我亲眼看到“老外”向他学拳离别时,恋恋不舍流泪到合影。郭老讲,这些人里面有我出国讲学的学生,在这儿学习快一年了。我问了一句,他们住在哪里?郭老讲,住宾馆,每天早晨我在练拳的时候他们就来了,我想这些外国人可够下功夫的。 我在一次太极拳研讨会上问过郭先生,“你出的书上怎么讲,四两拨千斤是杠杆力,需要很长的杠杆。”他讲,“我注解古文,尊重古谱没有标点符号,应该是问句,书上变成句号了,把原意变了。 我看到很多练武的汉子,慕名前来要求与郭老试手,他来者不拒,轻易化解,一一放出。我也和他推过手,他的手法确实很巧妙,让人摸不着他的劲在哪里。
有一次,天津武林百杰聚会活动,一位老拳师和我讲,“我几次找郭福厚推手,他就不推,我能把"盖楼的四孔板”抬起来来,扔地下摔八瓣”我就不信推不了他。我说你们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谁摔坏了都麻烦,不动手没输赢才不伤和气,他点点头表示同意。
郭福厚先生1958年获全国太极全比赛冠军,名副其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天津美术学院教太极拳,有一天,一位学员告诉我有一位全国太极拳冠军来学校。问我,可以和他比试一下吗?我欣然答应,在推手中,我不费劲儿就把他发了出去,我很奇怪,就问他是全国冠军吗?他告诉我他是表演赛的冠军。我想,这练拳做表演是很好看,但缺少了推手这一课。
近些年来随着太极运动的发展各种比赛频繁,我的大弟子崔连顺的两个学员,一位拿了国际太极拳表演赛冠军,一位拿了全国武术运动会陈式太极拳、剑冠军。看来太极拳的表演还是深受广大太极爱好者的喜爱,对太极拳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表演比赛,提高自己的兴趣,再从此进入太极大门。
(2)太极拳与网络结缘 我看到网络上《中国武术在线》连载我的文章,经过沟通商定,杂志上只要发表我的文章,我把原文发给他。有一篇文章我加了两张我和朋友王振远的合影照片作为插图发了过去,(振远是全国推手冠军,这两年配合全国武协推广大众版太极推手。)没想到网上在照片下面添加了说明,“顾新法老师和他的学生推手”,我马上给负责人冯志强先生打了电话,说明问题,要求马上改正。他告诉我,编辑人员是凭猜想后编写的,知道情况以后,已经改过来了。
我说上海有一家兄弟开的武馆,怎么也以你们的名义转载了这篇文章还没有删改。他讲这家武馆跟我们没有关系,他老转载我们的内容,我们也没办法。我说,他们跟的也太快了,你们才发表,他们就有了。我立即给这家武馆打了电话,他们说马上改正。
过了一年,我出国讲学,谷歌搜索网又出现了他们没有改正的文章。我根据他网站的电话,再次问他,是怎么回事儿?他们讲,也没想到已经转了出国了,只有把文章传全部删除。 网上转载五花八门不是能掌控的。还有好心人在文章上给我添加图片,还有人给我编出题目。当我《太极拳推手的内涵》一文在杂志上发表后,在网上出现顧新法老师的“太极拳的外延。”我也没法和这个人取得联系,干脆借题发挥按这个题目写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 当我发现“世界太极网”把我一篇《太极拳的内养和技击》和《太极拳大师陈小旺和亚洲首席大力士龙武终极对决》及图片一起排列在目录上。为了表示回应,我顺水推舟在郑州大学的专刊《少林与太极》投稿,发表看到推手视频后的观感和具体分析,以便和武术爱好者交流,因此,引发了网络论坛的辨论,由于多种原因拖延至今我才趁写文章予以答辩。
2006年全国散打冠军张猛,带领电视台工作人员对民间习武人士进行专题采访,在天津卫视播放,被做成视频在网上传播。我才发现被捧为“太极北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太极武术习练者,岂敢享有此等殊荣,无奈名称已经传出,我只得把微信名拼音的“tai”改为“ta”,拼起来为“他及北斗”,在虚拟网络,作为推广太极拳也未尝不可。 为了教学备课做教材,我写了不少文章并发送到杂志社投稿。以便和武术同好交流。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电脑网络刚刚兴起,纸字业开始受到冲击。我通过孙陆堂之子孙存周的门生张烈赠送的刊登了有关他内容的《武林》杂志,从杂志屝页看到了投稿地址,我告诉了我的师兄,我们用钢笔各自写了文章寄到杂志社,等了半年杳无音信,我就给杂志社主编劳坚打电话问询,我们的文章采用了吗?她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登了,就挂断了电话,我在广州的拳友经过了解得知这个杂志社倒闭了。网络的出现,由于信息快捷。很多人都盯上电脑。造成了杂志社订阅量大幅度下降,自负盈亏,只得停刊。我投稿的这篇《科学的认识太极拳》一文,辗转多年直到2004年,投稿《武魂》杂志社才得到刊登。 这时我也开始使用电脑,在百度浏览页上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刊登了這篇文章,我用北大所附在文章下面的电话号码联系了主办人,他们告知我已采用了此文,还说在这里是高级教授和博导讲课。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北大给各企业老总开讲座,每节课时费每人一万元。 “百度”上,清华大学中知网、少林寺武僧学院及全国各地武館网站和陆续登载我的文章,我认为只要能够传播中华武术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遇到一位国术“老练”提醒我讲别把东西白给别人。我看到你的文章又在别的杂志登了,还告知在那个报刊亭,我到那儿一问,售货员告诉已经售空。过了几年我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这家杂志社有两期转载了我的文章,我就打过去电话询问,他们很诚恳,给我寄来四本样刊和稿费。 有了这次经历我就主动上网搜索,看到《世界警察》也转载了我的文章,经过联系也给我寄来了稿费和两本杂志,业内人士讲这种世界期刊一般专业教授及有级别的人员的文章都不容易登载。 这也给了我启发,不能墨守成规,过去写一篇文章到发表周期很长,有的内容就过时了。于是我在网上发表了一项声明,由于此等原因,决定一稿多投,望各位编辑谅解。敢想才有行动,结果《释疑“四两拨千斤”》一文,五家杂志陆续给予刊登。并成为一些学院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此我向各位杂志社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网上搜索到我的文章已被认定SC I论文,其中36篇文章,纳入国家数据库。
我知道有教学师资的论文可作为评定高级职称用,我只是有些武术特长被聘为教官,我努力著书论传,亦文亦武,是认同阴阳之理,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决非会些拳脚就能掌握武术的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让武术发扬光大,让太极拳为人类造福。 网络漫游全球。
我的文章和教学视频已流传到我国华艺图书馆,保存了我发表的杂志文章,央视国际香港凤凰电视台报道了我所论的太极拳,世界日报及其网站都登载了我在海外教学的内容。这是网络时代,潮流所趋,盛名之下其实不符。这也折射了太极拳的魅力引起网民的认知和反响,一旦离谱与事实不符,舆论就会蜂拥而上强烈抨击。太极精神让我们实事求是,心安理得,从容不迫,脚踏实地,依旧自然。
(3)大道无形 论太极以表达自己的认知,必有不当之处。“不说,不做,没问题。”出头就有错,小侠隐于山林,大侠隐于朝市,虽居闹市对各种议论置若罔闻,高手不轻易显身。百年前,南有"精武会”已发展到南洋,北有"中华武士会”,我在津参加了百年纪念活动。前两年成立《中华武士会》研究会,全国武术大咖聚集天津,世界太极网创始人的余功保先生,北京什刹海武校的吴彬老师……..都参加了大会。我的朋友张荗清是中华武术会研究会会长,我在微信看到盛会视频。后来,我的师兄张全昌去海南观看国际武术节,遇到了张茂清、王占军等人,他提到了我的名字,张茂群清和他讲我们是好朋友,王占军直讲很熟,他们一起合影留念。其间张全昌谈及当前社会对太极拳的评论,诸位大师没有一位表态,只谈其他。看来“沉默是金”无言胜于雄辩。我曾有十来年,利用早晨上班之前和休息日到大悲院练拳,当时庙门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还保留原始面貌,曲径通幽,我在练拳中常与前来游僧探讨拳术,我问他们怎么也练习道家的太极拳?他们讲“佛道一家”,都是修炼,道士也经常到佛庙里挂单。 为了认识儒、释、道、医、武的相通之处,我观仰了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的地宫里香烟缭绕,佛乐梵音阵阵、木鱼敲击声声,各种塑像栩栩如生,十八層地獄,六道輪迴,閻王、小鬼、活龙活现。地宫里反复深沉回响着地藏菩萨的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那个氛围内非常感人。在九华山路上庙宇连绵,出家人个个庄严肃穆,讲经人比比皆是。其中有一句“我佛慈悲不度无缘之人。”广为传播。我想㢬扬太极同样有众多布道人,难免鱼龙混杂。论道未必是高人,但倾听者必须是知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和太极拳发生共鸣。
二、太极拳的标准。 1995年的夏天,我到北戴河度假时,到北戴河黑石路1号去看望太极拳大师李经梧,他住在一排平房的第一间。开门迎面墙上挂有五位先师的头像,下面有一张藤椅,旁边有张床,他老人家非常客气,让我坐到床上,他坐旁边边和我聊天。我讲和他的师兄弟邓杰老先生认识,在北京天坛公园推过手,他很高兴地说,我们的师傅是陈发科,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他今年85岁实际是84岁,因为都忌讳这个4字的发音。然后笑呵呵地告诉我,他现在耳朵背,由于前列腺病身上还捆着尿袋不能“推手”了。我看到墙上挂满了他打拳的照片,有一张众人与他的合影,上面“一代宗师”的文字豁然醒目。他很乐观,精神也很好,外表看不出有病的样子,当我告辞时,他一直给我送到门外,我说下次再来看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为永远。他老人家给世人留下《太极内功》很薄的一本书,文中对格斗内功的运用叙述得非常深刻。这两年网上疯传他弟子太极拳大师和养生专家梅墨生去世,惋惜的是年仅59岁。网上主要谈论和关注的是太极拳养生专家怎么也早逝,练太极拳到底能否健康长寿?
我认为,这和练了太极拳就有功夫,必须通过比武检验,否则是假的说法如出一辙。《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早有答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毋庸置疑心理对生理肯定有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如长期得不到调整,情志刺激久了,使人机体失调导致疾病,以及各种外在因素,都可决定健康与寿命,太极拳不是万能药,仅是生活中的一种方式,从太极拳修练得“道”从中才能使人多方受益。懂得太极养生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不然的话,如同盖房人未必能住上豪宅一样。 太极就象一杆秤,一头挑着太极拳的理论,秤砣就是广大习练者的认知,每一位关注者的点评就是那秤杆上的星。
文章写出无常,突破了“二极管”思维
今音评论:
访美学者顾新法这篇文章,围绕太极功法和生命现象之间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个是年仅59岁的养生专家梅墨生英年早逝,另一个是一代宗师85岁的李经梧老先生去世。文章谈及这两件事,把世事无常的特征反映出来,是属于作者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借助太极功法把它推到了一个神乎其神的境地。文章尤其注重了实事求是,像这样的表述,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可贵在破迷后的觉悟,可贵在独立思考后的灵魂觉醒。这也是这篇文章体现作者自由意志的一种表现,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出了这一些。他的方法就是在思考问题时先提出质疑。这也是破迷。然而,更主要的是需要看作者的叙事过程。于是,该文的“二”就是文章全篇的重点,我的思考更多的是放在了这里。
结识学者顾新法,是通过作家王正陽的介绍。正陽在上世纪70年代初,和我在同一个连队(18团9营88连)后来,正陽调至87连任学校副校长,和顾新法在同一个连队。过了半个世纪,学者顾新法在网络上看到了我的作品,几经辗转,终于和我联系上了,他给我发来了许多有关他的太极功法的文章和图片介绍。我觉得,顾新法返城以后的种种努力,给我们研究知青的过去和现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样板。尤其当知青老去的时候,在这样一个从年轻走向衰老的过程中,以什么来呵护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作为一个共性问题,绝大多数人都在苦苦思索和摸索,而选择学习太极功法也是延年益寿的一个方法。
文章通过综合描述,揭示了一个如何破除“二极管”思维模式,它就是对世象好与不好的“二极”,提出了一个相悖认知。像这样的认知的重心也处在第“二”章。生命在于运动。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样也存在它的宽泛义和狭义。狭义理解就是每天晨跑,而且,有的天不亮就起床跑步,尤其在冬天,老年人更需要在清晨养阴的时候。宽泛义就是用唱歌、养鸟、喂猫、喝茶、静思、书法、拳法、文学创作等来进行自我调剂。显示了在如何延年益寿这个问题上,大家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像这样一个个多种多样的形式,目的都是在向活过百岁这样一个大目标进军和努力,如果用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模式,来对应各自的情况,所彰显的是多元化格局,而不是采用了“二极管”模式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曾经和中学的一个同学聊起了肺结节事情。她去就医,医生说,你回家多唱唱歌就可能解决,结果,她六个结节,用全民k歌先后唱掉五个,至今,最后一个结节也消失了。像这样的个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它就像太极功法一样,也给增进健康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板。
“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的七情,它从何而来?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虑过度伤肺,恐伤肾,惊伤魂等,都是情志范畴。有一种病叫情志病。这些都从不同的家境中来,其中包括教养、学识、经济基础,世袭背景,甚至还包括血型和基因等。像这样不同情况的都选择面向太极运动要健康的时候,他们的一招一式的质量与效果都不会相同。
看到太极两字,我就会联想到八卦的阴鱼和阳鱼两者之间的关系转换,它又和五行直接相关。摊开手掌,五行与八卦都在上面,甚至还包括天干地支等。这时候的太极于无形,其实在个人的心里是有形的。太极以柔显刚和制刚,由柔来掌控它的边际感,是用心来调剂它的速度,这时候的气推血走于不同的经络,也就有了气冲病灶这一说法与效果,比如命门穴的打开,还有涌泉穴打开,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关闭劳宫穴等,这些都会出现不同的有益效果,对人体是一种保护。
另外,每两小时游走一条经络的作法,也会有益于健康,比如,早晨7:00至9:00游走手太阴肺经等。学太极,学的是定力,而定力足的人,不但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而且还很少发生交通事故。比如,以定力来稳心境,遇事和做事就不会六神无主。
这时候,学太极就很自然与人的生命现象联系在一起了。思考问题一旦深入,再加上方法对路,有些问题就容易理解,理解了,人的身心就自由了,这时候的人是聚神的。人就怕走神。
(完)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