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大采风述评书画家如何正确选择
创作题材提升含金量
新华大采风北京讯
在当今的书画领域,题材的选择对于书画家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工作性质的缘故,艺品城总策展人康留国、张庆华等,有幸查看了 500 多名签约书画家的近 3000 幅书画作品,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规律。 就普遍情况来看,部分书画家所创作的题材呈现出高度的雷同性。无论是花鸟画、人物画还是山水画,往往缺乏独特的亮点,难以让人眼前一亮。而书法作品方面,个别创作者热衷于自创题材,可这些内容却很难引发他人的共情与共鸣,仿佛只是在自说自话,作品也就难以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书画名家的作品时,便能发现不一样的景象。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等大家,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优秀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题材的选择着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李可染为例,其《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创作,选取的是与红军长征相关的题材,画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与深刻寓意,让人观之动容。
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创作演绎,亦是凭借独特且极具文化底蕴的题材,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李叔平的《五岳独尊》被选入5元人民币背景图案,刘文西与人民币图案的关联,是 “艺术服务国家”理念的生动实践。他的创作不仅完成了从 “画家” 到 “国家形象塑造者” 的角色转换,更在方寸之间实现了艺术、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统一。正如他生前所言:“我的画能被印在人民币上,是人民对我的最大认可。” 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叙事的精神,正是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精髓所在。
还有一部分书法家另辟蹊径,将创作重心聚焦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经典诗词之上。
比如艺品城签约艺术家如徐维良、丁时平、谢胜明等书写李白的《将进酒》,或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又或是王羲之《兰亭序》等。
这些经典之作在书法家的笔下被重新阐释,哪怕呈现的是真草隶篆等相对难辨认的字体,人们也能凭借对诗词内容的熟悉猜出大概,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像《三字经》《千字文》这类普及度极高的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内容,同样备受青睐,即便字体风格各异,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被大众广泛认可,作品的社会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书画家在创作时走入了误区。他们选择的题材过于狭窄,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却只是随意改变真草隶篆这些传统字体,再搭配上一些粗浅且毫无章法、艰涩难懂的文字内容,让人既难以识别,又无法理解其中深意,作品的社会传播价值自然微乎其微。
另有一些画家,总是围绕着梅兰竹菊这些常见的花鸟画题材进行创作,可自身水平又很一般,使得普通观赏者看过之后也不明就里,难以从中体会到独特的艺术韵味。
与此不同的是,艺品城花鸟画导师崔正的纸本设色,叶登魁、张庆华的书画同辉,方展华、郭子昂、于万元、范有胜、刘瑾铭、宋秉茂、李凤兰等的《知青圣地梁家河》历史题材鸿篇巨制,杜建成的红都瑞金劲竹,詹品良的雪竹,王家丽的竹鹤鱼等,使人心头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顺,眼睛为之一亮,古韵新风扑面而来。 鉴于上述种种情况,当下书画市场出现了诸多问题。部分书画作品千篇一律,众多书法家籍籍无名,难以脱颖而出。
更有个别书画家急功近利,在市场低迷之时低价抛售作品,再加上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复制品、印刷品、赝品,整个书画市场变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让真正有价值的书画作品也被淹没其中,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与认可。
在此,我们诚恳地建议广大书画家,在具备扎实的书法绘画创作功底的基础上,一定要用心去选择创作题材。
要在保证原创的前提下,创作出类似红旗渠、大寨、黄河小浪底、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一带一路等既有个性又有价值的作品,让作品凭借独特的题材内涵和艺术魅力,在纷繁复杂的书画世界中绽放光彩,赢得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也为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出真正有分量的力量。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胡丽佳 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