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作者宋金英,女,生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野潴村。现经营羊肉馆。在今年“三八” 女神节的时候,作者通过回忆,讲述母亲饱经苦难却始终善良勤劳的一生。从童年的艰辛到婚后的操劳,母亲以她的坚韧、智慧与爱心,温暖着家人。谨将这篇文章,献给每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

宋金英
心中的女神
宋金英
娘是我心中的女神,娘是那种心地善良,口直心快,而识大体的人。娘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却是一个尊老爱幼,乐意助人的人。娘幼时是一个命苦的人。娘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60年代的饥饿,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80年的土地改革,90年代的非典,21世纪的疫情。也许是娘的善良,娘的勤劳,娘的聪慧,受到了老天的恩惠,晚年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幸福时光。
说起娘的幼童时代,那可真是让人心酸到流泪。娘是背父生,下生没见父亲一面。后来听说姥爷被抓了壮丁从青岛转去了台岛,从此杳无音信。姥爷和姥娘结婚时,姥娘还有俩儿子,本来就贫穷的揭不开锅的家庭,从姥爷被抓后,日子更加困难了。娘几岁起就去坡里拾草挖菜,没有收获的时候挨骂挨饿是家常便饭。
娘很小的时候经历了生死,娘得了一场病,白色的粗布衣服被汗水浸泡的都变成了黄红色。生命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就被家人用篮子挎着送去坡里自生自灭。是心善的小舅跪着哭着的求着把娘从坡里又挎回了家。从此娘生存了下来。
1987年我去乡里的小学参加幼儿教师拼音培训,老师 叫李守先,和我娘一样的岁数,课间闲聊,我说出了我娘的名字李守香,老师让我称呼她姨,说我娘很聪明,比她学习好。可惜没人支持她上学,娘每天要干活,冬天连双好鞋也没有,有的脚指头都露在外面,手上的冻疮就更不用说了,就这样还要去坡里拾草。当时听了老师讲我娘小时候的事,现在想想就流泪。可怜的娘在姥娘庇护了十四年后也撒手而去。娘以后的日子是出了名的难。

后来经人牵线有幸认识了父亲,那时父亲是我们村里的青年书记,去乡里开会,娘本村的人就想让娘脱离苦海,给娘说了父亲的情况,说父亲一人,我爷爷在我父亲不记事时去世了,奶奶在本村改嫁,家里还有我叔辈爷爷和一位瞎眼老奶奶。媒人说我父亲勤苦耐劳,青年上进等等优点,问我娘同不同意。也许有缘,也许俩人同病相怜,父亲听了娘的遭遇也是痛爱有加,娘十七岁就跟父亲生活在了一起。俩苦命的人都知道生活不易,他们比别人更加勤快努力,娘生下哥哥三天就推磨淘野菜照顾家人的生活。尽心尽力的伺候着瞎眼的老奶奶,后来父亲学了一门铁匠的手艺,从此娘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虽然那个时代的日子贫苦 ,但是娘的心里是甜的,有自己的家总比寄人篱下幸福,娘对我改嫁的奶奶也很孝顺,对同母异父的我姑姑,叔叔们就像亲姊妹一样。
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我小舅的救命之恩也永远记在心里,小舅家我四个表姐,一个表弟,吃工分的年代,孩子多的家庭生活都拮据,父亲常常接济舅家,常给小舅家送吃的,一到冬天娘就在煤油灯下给表姐表弟缝衣服,舅家七口家的棉袄棉裤,娘常常缝到深夜,娘无师自通,把布料折叠放平,然后放上旧的成品衣服,就能裁剪出大小合适的新衣,娘还会把纸放在破旧的鞋子上,就能画出鞋子的样子,做出好看的鞋子。不识字的娘却能做出尺寸合身的衣服,鞋子。我们常常为巧手的娘感到骄傲。
娘是个实心人,说话直来直去,父亲常常调侃说:你(娘)就是个痴巴。娘就说:痴巴也是小时候发烧烧坏了,要不是我小哥,我命早没了,还能跟着你?眼里却充满幸福的爱意。
娘很节俭,自己不舍得吃的,也先让老少的吃,直到现在有啥好吃的,都会挂挂着儿女子孙们。78岁的年龄还种菜,种地,(一共有三四分地吧)就想让我们这些晚辈们吃到她亲手种的绿色食品。
娘的故事,娘的爱心,娘的为人永远激励着我们,也是我们永远诉说不完的话语。在这个“三八”女神的节日里,娘才是我们心中的女神!
娘,我们的女神我们永远爱您!
金英
写于2025年3月6日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