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爷和姥姥》
(一)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生活。
姥爷是个大高个,稍微有点驼背。身上穿的永远是一身黑色的衣服。对襟上衣,大裆裤,绑着裤腿儿。鬓角和下巴刮的挺干净,上嘴唇的胡子剪的很整齐。 他的老家是阳原县,比姥姥大十一岁。我想,他们肯定是包办婚姻。
姥姥很少正面和姥爷说话。姥姥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姥爷偶尔会插句话。接着,姥姥就会大声训斥:
“俺们说话,有你啥相干?啥也有个你!快出远去吧!”
姥爷尴尬的把手插进袖筒里,退坐到炕角,靠在被垛上,叹着气,眼看向地面或屋顶。
天刚蒙蒙亮,姥爷就起来了。
“吱——咣当”
听到院门开关的声音,就知道姥爷背着粪筐走了。
姥姥做好饭,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炕,姥爷就回来了,拾來的一筐粪倒入茅厕,才进屋洗脸上炕。
姥姥中等个,穿斜襟的上衣,黑裤子。不知道她怎么没有裹小脚儿。 她的爷爷是清朝的拔贡,曾在河南治理黄河。她能识文断字。
“你姥姥可不是一般人,想当初可是于家小姐,可灵的哩!”姨姨和舅舅笑着告诉我。
姥姥叫于宗莲,出生在蔚县莲花池村。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哥哥艰难地生活。一家人加入了教会,信仰了基督教。也是在这里,姥姥结识了姥爷。在母亲的撮合下,姥姥嫁给了比她大十一岁的姥爷。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姥爷和姥姥忍饥挨饿,历尽艰辛,养育了五个子女。
由于从小受到家庭贫穷的影响,姥姥在生活中从不追求吃喝和穿戴,而是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地供养子女生活、上学。
(二)
在阳原县高墙乡青疙塔村,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叫王献瑞,也就是我的姥爷。他自幼聪明能干,还会做豆腐。十六岁那年,通过盲人禹荣盛的介绍,前往张家口神道院学习。由于家境贫寒,他一边做豆腐,一边打扫卫生,十分辛苦。
有一天,姥爷在窗外偷听老师提问,同学们都回答不上来,他却脱口而出:“我会!”老师非常诧异,叫他回答,他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老师又问他还会什么,他说书上的都会,后面的注释也会。
姥爷在村里办扫盲班的时候,姥姥也能教大家识字。
姥爷的记忆力超人。他常给我讲《西游记》、《三侠五义》、《薛仁贵》……他不仅能讲述故事情节,还能背出许多的诗句。
1956 年,姥爷被县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为县政协会常务委员(二至十二届),还被选为县乡人民代表(五至七届)。 在担任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期间, 他看到莲花池村的大桥快坏了,多次在政协提案中提出,最终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拨款修复了大桥及看桥房。
姥爷还是一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在村中,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他,他从来没有和别人吵架拌嘴。
(三)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从来没叫过姥爷的名字。
她说一句话,就看着姥爷。姥爷没有响应,她会说:
“哎——说你哩,聋了不是?”
“咋啦?”姥爷这才慢悠悠的回话。
“白不咋!我和你说话哩,你听见没?”
“把你的衣裳脱下来,我给你洗洗,再不换,长虱子咬你个壳子滴!”
姥爷默默的听完姥姥的指示,起身去换。
(四)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想起当年的过往。
他们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清晰可见,就像看电影一样。
我很怀念。
审核 李苹
华人诗社出品
202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