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黄陵拜轩辕
王鸿坤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号称“人文始祖”。我最初从中国历史上学到过,黄帝和蚩尤大战,黄帝最终胜利了。黄帝创造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黄河、黄土地、黄种人、黄帝内经应该都跟黄帝有关。我抱着对先祖崇敬的态度先后到人人都知道的郑州黄河游览区、新郑市、陕西黄陵、具茨山风景区四个地方,拜谒过轩辕黄帝。因为是最近的一次,我记忆犹新。
那是2023年的8月,正值暑期,天气炎热。妻子和大女儿、侄女、都是老师、二女儿是小学生都还在假期中。我向单位请了年假,开上车,拉着她们到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因为大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参加国家招录人员考试,被陕西省录用,分到延安市子长县工作。平时大家都在工作,没有时间去看看他们。趁着假期中,我和一家人专程去看看他们,顺道也转转游游,学习一下陕西红色历史文化。我们其中一个目的地就是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上。它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黄帝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景观。
我们一行五人赶到黄陵景区停车场,停好车后进入景区广场。广场一角用汉白玉雕刻制作的景区名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61年3月公布 陕西省人民政府2018年3月28日立”。站在广场向上望去,远处在风景秀丽的绿丛中,有个大殿式样的房子矗立在前边山上。因为初到此地,我们就站在黄陵县全域全景图前停下,细细观看。龙栖湖景区、东石狮古柏群、中华始祖堂、黄帝陵、黄帝陵国家森林公园、黄陵薰衣草风情园。。。。。。比起我们长葛市的葛仙灵池、钟繇文化园、葛天源公园,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毛主席纪念馆、中央调查组旧址等景点真的多而大!尽管我们长葛的葛天氏也是歌舞始祖、音乐之源,上古帝王之一。与黄陵的历史相比,略逊一筹。
景区前有座桥,桥头立有一大块石头,上面刻着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几个小字,还有一个放大了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标识。有关资料记载,1958年,陕西省黄陵县根据国家指示,动工修缮黄帝陵,并上书给毛主席,请求题写“黄帝陵”三个字。毛主席高度重视,并亲笔书写了1937年撰写的《黄帝祭》,同时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黄帝陵”碑。郭沫若曾任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甲骨四堂之一。 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诗人等,是文坛奇才。网上曾对郭老题写的“黄帝陵”三字书法有这样评价:飘逸遒劲,大气得体,一派古朴守拙、雍容闲雅的神韵,隐隐中透出中华民族那种坚韧不屈的傲骨,从题首、主题、到落款,错落有致,小大适中,上下相依,章法谐和。可以说,郭老题写的这三个字,给黄帝陵增色不少。我也是书法爱好者,目前跟着《圣教序》练习王羲之书体---行书,临帖学了5年,颇有进步,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只是不敢与大家相比。
站在桥上,向两边望去,河水碧绿,犹如一颗大的绿宝石镶嵌在黄土地上,周围绿树郁郁葱葱,远处群山绵延起伏,景色宜人,陶醉其中,十分惬意。这个季节,这个时段,景区流动人员不多,我们就顺着上山通道向上走去。第一站就是轩辕庙,这个所谓的庙门,气势宏伟,是真正的高大上。正门居中,东西两侧各一侧门。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查了网上才知道,是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题写。门两侧挂着巨幅对联:“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万照遍九州”。现山门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屋面采用歇山顶,石墙、石柱、钢筋混凝土和屋面板,上覆石筒瓦。山门台基比地面高,台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门前六根柱子支撑,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级台阶,尽显庄严雄伟、大气磅礴之气度。这里也是景区入口,我们买票进入。本以为这里如我们河南省龙门石窟、焦作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景区一样,对持有教师证的会有优惠减免政策。当买票时才知道,两省景区政策不一样,教师资格证在这里行不通。不过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先后去了南泥湾、梁家河、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都是免费的。

进入景区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大柏树。古柏苍翠健旺,树干略向南倾。好粗好高大。这棵柏树1998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和陕西长岭集团、黄陵县等发起“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公选活动”,命名黄帝手植柏为“中华名树”、“中华第一树”。树下立有长龄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公选养护活动“中华名树”牌。牌子上还显示品名“黄帝手植柏 年代 上古 树龄5000年 高度19米 下围11米”。据说,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树高19.3米,胸径11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搂不住,还剩八半,况且有疙瘩的地方尚未计算在内。实为群柏之冠。为保护这棵古老而有纪念意义的树种,1965年在手植柏周围制作铁栅栏一副,并东南侧砖砌壁下部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字,又于上部镶嵌一长方形石碑,上刻“手植柏”三字,并附有手植柏简介。这倒让我想到我的家乡长葛市的古社柏。社柏位于老城镇西北方向,传为汉代所植,现存活23株,长的姿态各异,以其形状分别冠以“佛柏、仙柏、龙柏、凤柏、虎柏、狮柏、龟柏”等,而且每一棵树都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虽然我们家乡没有黄帝的陵墓,但是邻居新郑市倒是号称“黄帝故里”。每年三月三,拜轩辕,拜祖大典盛况空前,国家领导人、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海外同胞、侨胞都会在三月三这一天到黄帝像前拜一拜的。我也曾于几年前去过一次,只是感觉亲眼看到的汉白玉黄帝像比起秦始皇兵马俑门前的秦始皇塑像小,更没法和郑州黄河游览区内大山上的炎黄二帝像相比了。
绕过黄帝手植柏,我又看了碑廊,碑廊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庙碑石40余通,上溯北宋,下到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是宋嘉六年奉旨栽植松柏的。我看到了明清两代“御制祝文”和重修黄帝陵庙纪事碑。联想到北京到此地在地图上还是比较近的,但是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也没有高速公路可行,皇帝能坐着辇来此拜祖实属不易啊!

轩辕庙大殿之北,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我们沿着台阶向上走,远远望去,红底黄字的大横幅格外显眼,横幅上还写着“癸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我走进大殿,里面比较敞亮,整个建筑是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方形空间,柱与柱之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圆形天光。
我由此想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据汉画像石复制放大的黄帝石像,庄严伫立在大殿的上位。在我没有来这里之前,我脑海里浮现的黄陵黄帝像常常是巍峨高大,最起码也要象我们长葛市八七路上的葛天氏像或者是锺繇文化园中的锺繇塑像那么高大魁梧,体格健硕。男人嘛就是要顶天立地的,黄帝更应该是男人中的男人。看到这张还是复制放大的板画像,说句心里话,多少有点儿失落感。还不如新郑看汉白玉轩辕黄帝坐像庄重。可能这里的历史更久远吧。

正如网上描述的那样:整个轩辕庙的布局,疏密跌宕,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典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聪颖智慧,烘托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隆重热烈氛围。
出了大殿,我们继续上山,为了节约时间,就坐上景区摆渡车,边聊边看花草树木。很快就到终点站。工作人员告诉我,再往上走就是黄帝陵墓了,不能让人文始祖黄帝受到惊扰,游客下车自行上山。我看到山上到处都是柏树,郁郁葱葱,庄严肃穆。下车后和大家一起徒步上去,道路干干净净,坡度较缓,小女儿跑步前行,我们也是紧随其后,很快就来到黄帝陵大殿前,由郭沫若手书“黄帝陵”墓碑竖立着,两边的柱子上挂着“中华国脉承龙脉 黄帝英魂壮民魂”木制对联。我从网上查阅关于黄帝陵的资料,据《史记》等古籍记载,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在此地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起,黄帝陵成为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从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跪在香案前,对着黄帝墓陵深深的叩头,心中默默祝愿: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我一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宗旨,不忘初心使命,扎实工作,对得起祖宗,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
那一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我鼓励,多下功夫,把文章写好,把书法练好,多到基层去,为群众服务,为长葛文艺事业发展增辉添色!
(写于2025年4月清明前)

作者简介:
王鸿坤 男,汉族,生于1970年11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书法家协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委员、曾在乡镇工作多年,现任长葛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葛天文学》副主编、“长葛文艺”微信公众号副主编。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