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宁灯会:秦淮百年情缘
又名:灯火长河照古今:双宁灯会里的秦淮河湟六百年情缘
文/中共湟源县委党校 史正军
《尚书·尧典》有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甲辰元宵,当秦淮花灯与湟源排灯共悬中天,这束穿越六百年的文明之光,正以星河为卷,续写着“西有昆仑东秣陵”的壮阔史诗。它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于古老文明的记忆与向往,让历史的长河在今夜的灯火辉煌中继续流淌。

一、筚路蓝缕启山林:灯火照见的迁徙长卷
昔年朱屐巷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原是戍边者西行的启明灯。正如《盐铁论》所言“移民实边,国安之策”,江南子弟负耒耜、携典籍,在“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河湟谷地,践行着《齐民要术》的农桑智慧。他们效法大禹“凿龙门,决河渠”,引雪水灌沃野;依《考工记》“审曲面势”之法,筑城墙、冶青铜。那些嵌在排灯骨架上云雷纹,分明是金陵明城墙的基因密码;飘在丹噶尔夜空的河灯,犹带秦淮画舫的烟水气息。这些灯火,不仅照亮了迁徙的路途,也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让后人得以窥见先民们开拓边疆、建设家园的艰辛与辉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这群“文化候鸟”在高原播撒的何止五谷?茶马互市的驼铃摇醒丝路南线,江南私塾的书声化育湟源士子,金陵缎庄的织机催生“小北京”百工。六百春秋流转,正如陆机《文赋》所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今夜排灯上流转的皮影戏,仍在讲述着“金陵工匠授艺吐蕃”的传奇。这些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也照亮了对于未来的憧憬。
二、和羹合异生光华:灯影交织的文明经纬
《三国志》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此刻丹噶尔长街上,羊皮灯箱绘着《南都繁会图》,云锦灯罩映着唐卡飞天。江南评弹与藏族热巴鼓共谱新韵,六合活字与皮雕同印华章。这令人想起王融《曲水诗序》“彩旄八佾,罗帐九辰”的盛景——戴瑨镥的牧人指点秦淮灯谜,着罗裙的绣娘辨识吐蕃纹样,恰是《礼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的当代注解。这些灯影交织的文明经纬,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那些在排灯作坊共制花灯的匠人,正演绎着《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金陵竹编技艺嫁接高原紫柳,制成可抗八级风的灯架;湟源鎏金工艺融入苏式榫卯,铸就千年不蚀的灯骨。当AR技术将《河湟谷地屯垦图》投影在明代夯土墙上,我们终于懂得《文心雕龙》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真谛——文明传承从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如江河奔流,不舍昼夜。这些技术与智慧的结合,正是文明进步的见证。
三、继往开来续华章:灯辉指向的永恒乡愁
《诗经》有言:“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六百年前西迁先民的情怀,今在“双宁”协作中重焕生机。南京光伏技术点亮排灯工坊,湟源青稞酒香飘入秦淮茶宴;六合农民画的紫霞晕染唐卡新色,河湟昆仑玉雕琢金陵园林石韵。这恰如王夫之《周易外传》所述“新故相资而新其故”,当江南数字云图与高原生态数据在“灯会大脑”中交汇,一条新时代的“数字茶道”正跨越云端。这些创新与合作,正是新时代文明发展的缩影。

值此月满中天之际,《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钟吕之音再度回响。从戍边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肝胆,到今人“青山一道同云雨”的协作,文明的火种始终遵循《尚书》“光被四表,协和万邦”的轨迹。当无人机群携排灯升空,化作“银河九天落雪域”的奇观,我们方悟庄子“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的深意——真正的乡愁,不在回溯来处,而在照亮归途。这些灯火,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对于家国的深情与对于未来的希望。
《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场跨越时空的灯火对话,终将汇入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昔年西迁者埋骨处,今有高铁穿行如龙;古驿道上的马帮蹄印,已化作光纤里的数据流光。从“筚路蓝缕”到“美美与共”,从“和羹合异”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六百年的灯火长河昭示:唯有文明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唯有乡愁如月,照千秋而长明。这些灯火,如同历史的见证,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