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平滩 探源孝德
——赤水市“探寻竹都文明•传承孝德文化”文艺采风活动散记
文/汪洪林
在赤水市白云乡的怀抱中,平滩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5年3月28日,赤水市文联采风团带着对孝德文化的敬仰与追求,深入白云乡平滩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寻竹都文明·传承孝德文化”文艺采风活动。
平滩村不仅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更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村落。踏入平滩村,就像翻开了一本古老而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行都流淌着岁月的温情。这里,是文明的沃土,是孝德文化的践行地,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传承,吸引着采风团年龄高达95岁的芶义仁老局长,低到30岁左右的小年青等50多名成员前来探寻、问道,挖掘这深藏在岁月褶皱里的精神宝藏。
在白云乡平滩村老支书冯昌文、现任支书穆昌奎等的引领下,采风团成员首先来到位于该村川黔交界处的迎客碑,观看碑文和题诗,了解平滩村村情和丰厚的地域文化。然后,来到忠孝牌楼前驻足观赏。这座牌楼巍峨挺立,气势恢宏,牌楼上的碑刻,字迹遒劲有力,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平滩村往昔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忠孝故事。碑刻的对联,既是对平滩村山水人文的赞美,更是对村民们传承忠孝文化的执着与坚守的肯定。
随后,大家又来到了孝德广场的孝德双碑前,听取老支书冯昌文、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占春对树碑情况和碑文介绍。这两块石碑,不仅是平滩村历史的见证,更是孝德文化的传承。碑上的文字,深情地讲述了平滩村人民世代相传的孝德故事。“三碑一牌楼”中蕴藏的故事,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采风团每一位成员的心田。大家抚摸着碑上那些刻痕,似乎能感受到村民们对忠孝的执着坚守,他们的身影穿越时空,与我们的目光交汇。这些可歌可泣故事,不仅是过去的印记和今天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励后人传承孝德文化的精神源泉。
采风团成员在忠孝牌楼前合影留念
下午,赤水市第一届“探寻竹都文明•传承孝德文化”文艺采风座谈会在平滩村会议室召开。采风团成员围座一团,聆听冯昌文老支书关于平滩村传承孝德文化的经验介绍。冯昌文老支书先后三次当选为平滩村党支部(党总支)书记,为平滩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对传承孝德文化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如数家珍,深入浅出,把平滩村传承孝德文化的活动开展情况和一个个鲜活的德孝人家、孝亲典范、捐资助德助孝的典型故事娓娓道来……。大家聚精会神,专心听讲,认真笔录,从中获取中华德孝传统文化营养。大家如沐春风、饮甘露,滋润心田,听后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心中充满了对平滩村村民践行德孝传统美德事迹的敬佩与赞许!
采风座谈会会场
平滩村位于白云乡西南部,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167户4147人。全村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3495亩,公益林25040亩,竹林地27966亩。是一个充满神奇和生活气息的地方。近年来,平滩村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创建为载体,通过“下好组织引领‘先手棋’,夯实基层战斗新堡垒;下好产业发展‘制胜棋’,走出富民强村新路径;下好基层治理‘长远棋’,焕发和美乡村新气象”三步棋,绘就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平滩新美景。平滩村先后荣获赤水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赤水市文明村”“红旗党支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特别是坚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起来,依托“理论大讲堂”“群众会““思想文化进万家”等形式,认真开展“文明人家”“四守人家”“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把弘扬中华孝德文化与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评选出 “文明农家”4户,“四守人家”8户。村民自主筹集资金41万元修建孝德文化广场、忠孝楼牌和迎客碑。通过“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创建,群众得到实惠,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和在外村友、学子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凝聚力。每逢重要节庆,村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元宵节的龙灯会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整个村子就为这场盛会忙碌起来。购置龙灯、筹备活动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村民们的心血。规模的大小、人员的分工、饭菜的准备、节目的编排,无一不彰显着他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当龙灯舞动,当团圆饭的香气飘散,当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大家看到的不仅是热闹,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家的眷恋,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在平滩村,孝亲敬老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融入生活点滴的习惯。春节,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多远都会归来,与家人团聚。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年的喜怒哀乐,倾听着父母的教诲,感受着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温馨,是平滩村孝德文化的生动体现。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平滩村,传统礼仪被严格遵守。长辈介绍亲戚辈分,主人家热情地拿出茶点招待客人,就餐时按辈分安排座次,餐后还会端来漱口水。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传递着尊重与教养。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小就懂得了老幼尊卑、待人接物的道理。这种言传身教,让德孝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平滩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礼轻情义重、有事互相帮”。平滩还有一个温暖的传统,凡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邻里都会互相帮忙。文化人在典礼上吟诗作对,笙箫歌舞,为生活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里,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滩人自幼接受诗书文化的熏陶,许多人都能即兴赋诗,既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也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教育身边的人和年青一代。为讴歌古韵平滩的文化传承,平滩乡贤冯健先生做了大量工作,搜集整理平滩村民创作诗词歌赋200余篇,发表在北京《百年强国梦》宣传平台,又创作十余篇平滩村民践行德孝传统美德的故事在《百年强国梦》发表,让平滩村这个隐藏深山的村落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在参观采访的过程中,平滩村新老支书不仅详细介绍了牌楼和碑刻的内容,还生动地讲述了背后的忠孝故事和历史典故。从古有“孔融让梨”“”岳母刺字”、花木兰“替父从军”;到今有平滩村的“带爹出嫁”“长嫂如母”“最美婆婆”“孙媳暖脚”“孝悌之家”, 彰显出平滩人民淳朴善良、德懿双修的精神风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朴实而高尚。德孝文化是家族文化、家教、家规、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平滩村的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故事,使大家深受教育启发。
采风团的成员们聆听着每一个故事,都认真做好笔记,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在入户采访活动中,通过与穆昌奎、冯昌文和李正富、廖英儒夫妇等德孝典型人物的深入交流,挖掘更多与忠孝文化相关的民间故事和素材,深感平滩村民风淳朴与忠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中间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村民的笑容,每一处漂亮的建筑,每一道靓丽的风景都成为大家构思散文、诗词、歌赋、楹联,书画、摄影作品的灵感源泉。
采风团成员入户调研采访平滩村党支部书记穆昌奎的先进事迹
这次采风活动,不仅让采风团每一位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平滩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成果,更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出口成章、倚马千言。许多老师有感而发,即时吟诗作对(赋),对平滩德孝文化赞赏有佳。采风群瞬间火爆刷屏。单是诗联就有:袁莉《鹧鸪天·孝竹》《竹都孝德文化诗二首》《赤水竹都孝德文化对联》、胡才明《“探寻竹都文明·传承孝德文化”采风记》、王昌宇《平滩赞(新韵)》、周成西《游览白云乡抒怀》、汪洪林《赞平滩》《平滩村的变迁》《赞赤水文联平滩村采风活动》、邹昌佺《平滩村孝德文化采风感怀》、佘思良《咏白云乡孝德文化》《平滩赋》、张自力《白云乡平滩篇(叙事抒情古风)》、穆同贵《赞市文联探寻竹都文明》、高文旗《平滩村传承孝文化所感》、王禹桥《赞赤诗联赴白云采风》等等。现场挥豪沷墨,题词作画,拍照留史的就有王昌乾、袁必茂、何春联、佘思良、雍平、陈怀德、高文旗、张自力、王昌宇、穆同贵、余世泓、 袁莉、袁必为、刘娇、张鹂、袁婷婷、周兴隆等众多老师,其他不再一一叙述。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采风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平滩村的历史文化,从中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为赤水这个国家文明城市增添新内涵,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离开平滩村时,采风团成员的心中满是感动与收获。平滩村的孝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人与人之间更加温暖、社会更加和谐的力量。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的采风创作,平滩村的故事和孝德文化将会被更多人知晓,并得到杜会的广泛认可、推崇,这份珍贵的赤水乡土文化遗产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采风团结束采访之际,谨以此诗祝愿平滩村明天更美好,村民生活幸福美满:
平滩村里景如霞,孝悌朋侪共一家。
敬老尊贤扬古德,崇文尚礼续新花。
儿孙绕膝欢声起,邻里相亲笑语哗。
此地文明传万古,和谐美景胜天涯。
作者简介
汪洪林,男,研究生学历,赤水市政协原主席,赤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赤水市作家协会会员,赤水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赤水市酱酒文化研究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赤水分会、遵义市长征学学会赤水分会、赤水市“四渡赤水”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贵州省秘书学研究会会员。先后荣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政府“一等功”、“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殊贡献奖”、“全国老区精神研讨活动优秀论文奖”。参与编写《贵州省情》,主编有《赤水文革十年》《高竹拾遗》《履职回眸》《大夏大学与赤水》《赤水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红色赤水》等书、刊,在国家和省、市(地、州)、县级多种报刊、专辑和新媒体上发表有通讯、散文、评论、论文、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