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薛公青柿子”的传说
(孙孟东讲述 孙保民整理)
薛公,是临猗县孙吉镇紧邻黄河的一个村子。孙吉方言叫“xiē(音谢)公”。
柿子原产中国,柿树栽种历史据说有三千来年。孙吉一带栽种柿树的历史也很悠久,跟柿子有关的事自然也不少。其中就有一个“薛公青柿子”的传说。(青,音:“铁tiè”)
传说早先薛公村有两个年轻的媳妇嘴馋,特别爱吃,平常说话间总爱谈吃论喝。有一天,晚饭过后,女人们像往常一样,把纺棉车搬到门前,摆开阵势,趁着明亮的月光纺开了棉花。淡淡的月光下,“嗡嗡”的纺线声夹杂着女人们的话语声,在秋意绵绵的小巷里飘荡着。不一会,人们的耳边又传来了两个年轻媳妇的闲聊声。她们又开始拉呱什么好吃,什么吃着香,今天吃了什么,明个想吃什么,说个没完没了。关键是她们说起来吃很专心,倒是把纺棉当成了捎带。旁边的年长的老人家就不爱见年轻人把做活不当回事,对讲吃讲穿的更是不想正眼看。有个老婆家突然也加进她两个人的对话,问两个年轻媳妇吃没吃过散(当地习惯把拌面菜俗称为“散”菜)青柿子。两个人说没有,只吃过漤(音:兰lán)柿子、软柿子和柿饼,都说青柿子涩的没法吃。老婆婆说,散青柿子是个差样,我那天散着吃啦,好吃的太。这两个年轻媳妇一听,这个可是个稀罕吃法,哪天也尝个鲜。
过了几天,兀两个馋嘴货对老婆婆说:喔青柿子散着还是涩的吃不成么,你怎么说好吃的太?老婆婆一听,笑得肚子疼,说:“憨娃哩,我是说笑哩,你的还真吃啦”。
后来,“吃青柿子”的故事就流传开来。只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把“吃”字给省略了,又把不动脑筋办傻事的含义添加进来,传着传着,仅仅剩下了“青柿子”。因为故事发生在薛公村,后来就传成了“薛公青柿子”。(另有说法是把薛公村的一对宝贝一样的“铁狮子”误传成了“青柿子”,似乎有些勉强)。
人们传说“薛公青柿子”,大概的意思是想嘲笑、讥讽薛公人憨傻缺心眼,办事鲁莽不成熟。其实,反过来解读,它会是另一种意思。作为老荣河人,大家一定对“荣河挣”很熟悉。薛公也是老荣河的属地,骨子里自然少不了“挣劲”,笔者倒是觉得,这股子“挣劲”,它包含的是不服输,不甘人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事实也证明,近年来薛公村的所作所为就是创造神话,奋发向上举动。他们在建设新农村的征途中,大胆突破自古以来黄土高坡上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观念,大力整合荒沟和黄河滩涂资源,勇敢尝试发展特色水产种植养殖,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若说万亩荷塘尚不是奇,但黄河滩养螃蟹应该是前无古人吧?薛公人勇于做黄河岸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荷花节的举办、黄河大闸蟹的畅销,硬是把一个悄无声息的偏远小村打造的风生水起,声名远播,成为孙吉镇、临猗县的一张靓丽打卡地。
自古柿子不能生吃,这是老理。而今不是已经有了可以鲜食的柿子了吗?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