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一17
让我悄悄蒙上四月的眼睛
*田在榜
山冈上的百花
在悄悄地凋零
桔花探出头
却蒙着一双双眼
它怕一睁开
就会看到许多墓前
冒着一炬炬青烟
浓烟如雾,火光冲天
我多想做个白日梦
再仔细看一眼
亲人们慈祥的容颜
诗评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流动,将生死命题转化为极具画面感的生命沉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几点解读:
1. 时空错位的隐喻艺术
诗中"四月的眼睛"被蒙上,形成时空蒙太奇。当百花凋零与桔花新生并置,既是自然时序的客观呈现,更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桔花"蒙眼"的拟人化处理,将生者对死亡的恐惧具象化为植物的生存策略,形成超现实的生命寓言。
2. 青烟意象的双重指涉
"一炬炬青烟"既是清明祭扫的现实场景,又构成上升的视觉符号。烟雾与火光的并置,在物理空间上形成垂直维度的张力,在心理层面则成为沟通生死两界的媒介。这种双重指涉使日常场景获得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3. 白日梦的诗性突围
末段"白日梦"的介入打破了前三节的压抑氛围。这个充满悖论的意象,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妥协,又是艺术想象的主动出击。"慈祥的容颜"作为全诗唯一的人物特写,将抽象思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标本。
4. 清明节的现代性重构
诗人避开传统祭扫的仪式描写,转而聚焦自然生命的悸动。当桔花成为凝视死亡的主体,传统节日的伦理色彩被转化为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叩问。这种视角转换使古老节俗获得当代阐释的可能。
整首诗在具象与抽象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通过植物视角的独特设定,完成了对生命消逝的诗意凝视。结尾处的白日梦设计,既保留了传统诗歌的含蓄特质,又赋予作品现代诗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