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高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聂家庄泥塑,是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风格粗犷质朴、色彩浓烈,以“三分塑,七分彩”的独特技法闻名中外,作品兼具写实与夸张,充分展现了北方民间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智慧。现年84岁的聂佩斗是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是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要守护者与推动者。
聂佩斗三子一女,其子聂来忱和聂来星均被相关部门考核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从今天起,本专栏将分两期介绍聂佩斗的泥塑作品及其风格。本期转载高密市文化丛书《聂家庄泥塑》(万丽主编,201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上的一篇文章《聂佩斗的泥塑作品及其风格》,下一期将发布本栏编者专访聂佩斗的问答实录。】

聂佩斗(左)与本栏编者(2025年4月3日摄于聂家庄)
聂佩斗的泥塑创作及风格

聂佩斗
聂佩斗,1940年生,高密市姜庄镇聂东村人,以种地为生。有三子一女,家庭负担较重,与其子经商。业余时从事自己喜爱的泥塑艺术,并善于开发新品种。曾为李家营镇工艺品厂设计广交会产品,作品参加过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作品独特,受到美国等诸多国外客户的欢迎。作为聂家庄的能人,他曾经在泥塑方面很有一番作为。据讲,80年代当高密县文化馆开始挖掘、整理、恢复聂家庄泥塑时,焦岩峰曾组织诸多泥塑艺人恢复、创新泥塑品种百余种。之后,焦岩峰又结识了聂佩斗,为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民俗瑰宝》,让他将当时存在的一百多个泥塑品种每一种做10个,于一月内做好送到文化馆。这是一个相当繁重的工作。但聂佩斗没有退缩,他动用脑筋,调动了村里聂希山、聂希成、聂希林等诸多艺人的力量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这些作品,并被拿到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参展,获得了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聂佩斗发挥了他的商业头脑。1985年,他与李家营镇工艺品厂合作,签约制作样品赴广交会参展,受到美国、新加坡、香港、台岛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客商的赞誉,为工艺品厂争得了荣誉。同时出口创汇、个人赢利两万多元。2002年,他通过中间商为一家美国客商设计美国狗的工艺品,签定六万元的协议合同。尽管后来由于中间商的问题,致使合同流产,但聂佩斗的商业才能可谓不容忽视。

美国狗
尽管活跃的商业头脑成就了聂佩斗的泥塑活动,但也逐渐使他旁及他业,一度放弃了泥塑制作。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开过工厂,做过生意,也曾经当过小队、大队和村里的副业会计,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直到今天,当他可以不再为了生计发愁,同时也有了自己空余时间的时候,他再度燃起了对泥塑的热爱,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泥塑手艺。从其近年创作的大量泥塑作品和大小不一的泥塑模具来看,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创造性和设计能力。主要代表作品有麒麟、对狮、观音、猪八戒念经等
麒麟。聂佩斗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他的麒麟作品。作为中国民间传说的四灵之一,麒麟在高密民间有着很深的影响,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有关麒麟之说多有记载,《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受此影响,聂佩斗设计制作出了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的麒麟,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麒麟素胎
这些麒麟大的有六十厘米,小的有十几厘米,基本动态借鉴于老虎,只不过前半部身子突出了麒麟的基本特征。在麒麟的造型上,聂佩斗在掌握物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如,他将麒麟的双角予以大胆的收缩,头部四周的鬃毛顺着头部结构做了夸张处理,头部的动态取其仰起嘶叫之态,额部的隆起球体也作了集中的表现。其次,麒麟的鼻部被表现的微微上仰,眼睛采取老虎的处理方法,脖子上均匀地吊着五个响铃,四肢较老虎的四肢略细,尾巴成片状体高出臀部。另外,嘴部的两侧空气进口较顺畅,发音低沉宏亮,腹部苇哨较合理。从整体上来看,聂佩斗的这组麒麟造型天真稚拙,符合儿童心理要求, 色彩对比强烈,大的关系协调统一,尤其在脖颈悬挂的五个铜铃上书写"福禄寿喜财"和双角双眉处分别书写"福寿满堂"和"镇宅之宝",创意巧妙,既有色彩上的对比,又迎合了老百姓的喜庆愿望心理。

麒麟
对狮。对狮在聂家庄来说是最为普及的泥塑作品之一,家家都有户户都做,但聂佩斗对狮金碧辉煌的特点突出。对狮多用在春节的供桌上做烛台使用,有的对狮头部有一根竹针或圆孔,用于插放蜡烛,也有的做摆设放于桌上、博古架中。传统的对狮色调鲜艳但不失庄重,颜色丰富又颇为内敛,喜庆效果突出。聂佩斗的对狮将这一喜庆效果夸大,善用金色,鼻子、尾巴、毛发、头顶均用金涂绘,脚下的绣球采取金、白、红三色间涂,大红嘴四周镶黑边、耳朵、双眉、脖铃用大红、红顶心书寿字,热烈火爆的气息更加突出。同时,臀部、四肢为群青,白勾鳞片,狮身下的底座为白色,上罩红布,底座下端四边涂金,保留了传统的艺术气息。

对狮
观音。聂佩斗的泥塑观音透出浓郁的朴拙特点,与其他艺人的风格较有不同。其所塑观音像圆润,面目慈善,美丽、庄重,透露出中国人的传统内秀之美。泥塑面部呈淡粉,面部表情笑而不露,左手托古兰瓶,右手执柳枝,似在施法,又似端坐云头飘然欲行,仙气浓浓,造型表现有着民间特有的活力,色彩也觉古朴淡雅。
猪八戒念经。猪八戒的题材在聂家庄泥塑中为数不少,大多是表现猪八戒背媳妇一类的内容,但猪八戒念经这个题材少有表现。聂佩斗猪八戒念经的人物形象造型滑稽可笑,身体呈一椭圆体,利用不倒翁的重心原理,左右摇晃。八戒的脖子与身体通过一个小弹簧来连接,八戒的下巴也连结一个弹簧,稍一晃动,下巴摇,脖子晃,身体失重左右倾斜,非常可笑有趣。传统聂家庄泥塑大都稳而不动,这种四处皆动的猪八戒念经作品可谓传统聂家庄泥塑的创新品种,增添了聂家庄泥塑的娱乐色彩。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