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孙 吉 卖 棉 花——有“窍”(轿)哩
( 郭井斌 讲述 孙宏恩 整理 )
孙吉方圆几十里,人们提到什么事情有窍门,有玄机,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时,总喜欢说一句:孙吉卖棉花——有“窍”哩。
追溯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要穿越到老早以前。早年,黄河泛滥,宝鼎老城往日的繁荣不再,物资交流集散的中心转移到坡上的孙吉,是的孙吉这个是产棉区,也成为棉花交易的热闹地方。农村人向来以勤劳、朴实、憨厚著称,不论什么事只要过得去,一般都不会斤斤计较。特别是买卖自家地里生产的东西时更是如此。像棉花这样的膨胀东西,又没有一下就能称得了的磅秤,一秤一秤地过分量,对于买家和卖家都是耗时费力的事情。经常从事市场交易的聪明的人们就摸索出了一套以体积换算重量的办法,正好也对农村人喜欢断堆的脾气,于是,棉花论堆买卖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办法,
言归正传。过去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把摘回来的雪白棉花晒干以后,一般都堆积在焙上,或宽一点的地方,压实成有棱有角的锭子等着贩棉花的商人来,直接卖籽棉。交易过程中一量长、宽、高,商人与中间人一起用一根柴棍在地上划拉半天,几百斤籽棉就成交了。丈量、计算、议价的过程中,商人有绝对的话语权,棉农虽然有时候也觉得吃亏,但急着变现,也就不说什么了。
孙吉有户人家,没有多余的焙,是把棉花放在马房里,平时马房从中间分开,一半养牲口,一半放置农具和草料,收获的季节里,就把农具和草料规整一下,把棉花堆放在里面。这个孙吉人家里的旧轿车(带顶棚的木轮车)不能用了,多年了就在里面挨墙角放着,堆放晒好的棉花时,也没挪出来。繁忙的收获季节后,终于等来了棉商。一进马房,看见白花花的籽棉快够着顶棚了,商人搭着梯子,量长,量宽,量高,最后说:“八百斤,你看合适不?”这个孙吉人慢腾腾地说:“有轿哩。”在孙吉方言中,“轿”与“窍”同音“qiao”。商人一听,心中一惊:此人不是善茬,还知道我这当中有窍门,这是要讲价呀!他不想黄了这桩生意,又不想开让价的先例,就开始软磨硬泡:“别说有窍没窍,你只说八百斤卖不卖?”孙吉人还坚持说:“有轿哩。”中间人也帮忙圆成:“别说窍不窍的啦,差不多就行啦,装车装车”。
一番交说之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装货到了尾声,商人发现了放在墙角的真正的“轿”,急忙问主家:“你这怎么还埋个轿?”主家回答:“我只管给你说有轿哩么”。商人顿时哑口无言,心中懊悔不已。原来,他的“轿” 胜过我的“窍”。后来,“孙吉卖棉花——有窍(桥)哩”,就流传开了。
人们常说巧买不如拙卖,孙吉卖棉花,歪打正着也应了这句话。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