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喜有约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曾在《河湟》《柳湾》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
一、文明曙光:从马家窑到齐家文化的高原记忆(约5000年前—前121年)
在西宁城北沈那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齐家文化时期的青铜矛与玉琮,印证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河湟地区的文明高度。距今约3500年前,古羌人在此建立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社会体系,其白灰面房屋与陶器制作工艺,标志着青藏高原东部最早的定居文明。

先秦时期,河湟地区成为古羌人活动的核心区域。秦厉公时期,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将中原农业技术引入,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飞跃。《后汉书》记载,羌人"披发覆面,逐水草而居",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中原王朝形成鲜明对比,却又通过湟水河谷与陇西地区保持着贸易往来。这种农牧交错的文明特质,为西宁后来成为"茶马互市"枢纽埋下伏笔。
二、汉魏六朝:中原王朝的西陲锁钥(前121年—581年)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西征匈奴,在湟水河畔修筑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城之始。作为金城郡的军事支点,西平亭承担着"隔绝羌胡"的战略任务,同时成为中原王朝屯田戍边的前沿。赵充国在此推行"寓兵于农"政策,修建渠道、开垦荒地,使湟水流域成为"金城粮仓"。东汉建安年间,西平郡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在河湟地区的确立。
魏晋时期,西平郡成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法显、宋云等高僧由此西行求法,佛教文化开始在青藏高原传播。南凉政权(399-402年)迁都西平,修建宫殿、扩建城池,使西宁首次成为割据政权的都城。秃发乌孤在此推行"胡汉分治"政策,既保留鲜卑军事传统,又吸收汉文化制度,为西宁的多元文化基因注入新元素。

三、隋唐五代:唐蕃博弈的前沿阵地(581年—960年)
隋朝统一后,西宁成为防御吐谷浑的军事重镇。隋炀帝西巡时,在西宁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以东地区纳入版图。唐代,西宁作为鄯州治所,成为唐蕃古道的枢纽。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经西宁入藏,其路线经日月山、倒淌河,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永恒象征。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西宁,改称青唐城。吐蕃在此推行军政合一制度,修建佛塔、驿站,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政治中心。唐蕃会盟(821年)后,赤岭(日月山)设立互市,茶叶、丝绸与马匹的交易规模逐年扩大,形成"茶马互市"的雏形。天宝八年(749年)的石堡城之战,唐军以伤亡数万的代价夺取吐蕃要塞,哥舒翰因此被封为西平郡王,西宁的军事价值可见一斑。
四、宋元明清:多元文明的交融舞台(960年—1912年)
北宋时期,唃厮啰政权在西宁建立青唐城,成为西域与中原贸易的中转站。《宋史》记载,青唐城"城周二十里,分东西二城",西域商人"皆赍货入秦,市易往返",年贸易额达数百万贯。崇宁三年(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取"西陲安宁"之意,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元代,西宁州属甘肃行省,成为沟通大都与吐蕃的交通要冲。明代设立西宁卫,推行"土流参治"制度,东祁土司、西祁土司等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形成制衡。洪武十九年(1386年),耿秉文主持扩建西宁卫城,形成"九门八关"的格局,奠定了现代西宁的城市基础。清代雍正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定后,西宁府设立,成为青海地区的行政中心。乾隆时期,丹噶尔古城(今湟源县)成为"环海商都",年贸易额达白银500万两,晋商、陕商与藏商在此汇聚,形成独特的"歇家"文化。
五、近现代转型:从边塞重镇到高原省会(1912年—至今)
民国时期,西宁经历了从县到市的转变。1929年青海建省,西宁成为省会,人口不足3万。抗战时期,西宁作为大后方,接纳了沦陷区的工厂与难民,青海骑兵第八师开赴中原战场,在河南、安徽等地重创日军。1941年6月,日军27架飞机轰炸西宁,造成43人死亡、449间房屋损毁,这是青海历史上首次遭受外敌空袭。
新中国成立后,西宁迎来跨越式发展。1950年青藏公路通车,1984年青藏铁路西格段运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西宁成为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三线建设时期,青海重型机床厂等企业迁入,奠定了西宁的工业基础。2024年,西宁GDP达1862.1亿元,光伏、锂电、合金材料等产业集群崛起,南川零碳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标志着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

六、战争洗礼:西宁的血火淬炼
1. 汉匈河湟之战(前121年):霍去病西征匈奴,筑西平亭,开启中原王朝对西宁的经略。赵充国"屯田平羌"策略,使西宁成为稳定西北的战略支点。
2. 唐蕃石堡城之战(749年):哥舒翰以伤亡数万的代价夺取吐蕃要塞,唐军控制湟水流域,西宁成为唐蕃争夺的焦点。
3. 元昊攻宋之战(1040-1042年):西夏李元昊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败宋军,西宁成为宋夏对峙的前沿。
4. 罗卜藏丹津叛乱(1723-1724年):清军年羹尧、岳钟琪平定叛乱,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强化中央对青海的统治。
5. 马步芳统治与西路军事件(1936年):马家军残酷镇压红西路军,6000余名被俘将士中1600多人遭杀害,4000余人经多方营救返回革命队伍。
6. 西宁解放(1949年):1949年9月5日,解放军第一军解放西宁,马步芳家族4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七、历史人物:塑造西宁的关键力量
1. 霍去病(西汉):筑西平亭,奠定西宁军事地位。
2. 赵充国(西汉):推行屯田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 哥舒翰(唐):石堡城之战获胜,被封西平郡王。
4. 唃厮啰(宋):建立青唐政权,促进中西贸易。
5. 年羹尧、岳钟琪(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巩固中央集权。
6. 马步芳(民国):统治青海近40年,后期残酷镇压西路军。
7. 王震(现代):率解放军解放西宁,开启青海新纪元。
八、西宁解放:从黑暗到光明的转折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解放军第一兵团分两路进军青海。王震率二军从循化过黄河,贺炳炎率一军从永靖渡黄河,形成钳形攻势。马步芳见大势已去,于9月1日乘飞机逃往重庆。9月5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西宁,受到市民夹道欢迎。9月8日,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冼恒汉任主任,开始接管工作。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赵寿山任主席,西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起点。
九、文化脉络:多元共生的河湟文明
西宁的文化基因中,始终流淌着多元交融的血脉。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其酥油花、壁画、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每年吸引数百万信众与游客。"花儿"作为国家级非遗,在汉、回、藏、土等民族中传唱,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融合方面,明代"军屯""民屯"政策带来的江南移民,与当地藏族、回族、土族等共同构建了"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清代土司制度下,东祁土司等地方势力既保持民族特色,又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以流制土"的治理模式。
十、战略地位:从"西海锁钥"到"一带一路"枢纽
历史上,西宁始终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战略支点。汉代的"隔绝羌胡"、唐代的"唐蕃会盟"、明代的"茶马互市",均以西宁为核心展开。如今,西宁作为兰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曹家堡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39条,青藏铁路年货运量突破4.8亿吨,成为青藏高原对外开放的门户。
在生态保护方面,西宁地处湟水流域,承担着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任。近年来,通过"三河六岸"综合治理、南北山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7.2%提升至2024年的36%,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结语:文明长河中的西宁启示
从新石器时代的古羌聚落,到现代高原省会,西宁的历史轨迹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这座城市在军事冲突与文化交融中淬炼,在生态约束与经济发展间平衡,其千年历程为理解中国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与文明互鉴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唐蕃古道上的驼铃声渐远,西宁正以新的姿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