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时间:2025年4月3日】
【访谈地点:高密市姜庄镇聂东村】
【被访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高密市代表性传承人聂来星】
我(采访人,下同): 聂老师,您好!请您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好吗?
聂(聂来星,下同)好的。我叫聂来星,1965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聂东村。初中文化程度。2024年被高密市文化和旅游局考核认定为非遗“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聂来星在工作室(2024年摄)
我:作为聂家庄泥塑的第23代传承人,您能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泥塑艺术这条道路的吗?
聂:我从小生长在高密聂家庄,家族世代从事泥塑制作,可以说是耳濡目染。1970年,我10岁时,在祖父聂学之的启蒙下开始学习泥塑和泥、制坯、绘画和书法。祖父擅长制作摇鸡、摇青蛙等小型泥塑,他的作品生动有趣,让我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的父亲聂佩斗——他是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继续教我泥塑的塑形、制哨和绘画技巧。1981年后,我正式跟随父亲全面系统地学习泥塑,在他的指导下开始泥塑作品的创作。

聂来星系列作品(2024年摄)
我:创作泥塑有哪些步骤呢?
聂:主要的步骤:一是和泥。和泥使用的是聂家庄村的土壤原料。这种原料,最适合创作泥塑,它塑形稳定,不开裂。我们村的泥塑从古到今,能发展到现在,长盛不衰,得天独厚的原料条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二是制坯。用模具制作泥坯。 三是打磨。使用各种工具,把坯胎打磨光滑。四是安哨。安哨用的是芦苇条。五是连接。连接的细节要做好,松紧适度。六是上白色。就是用粉子上色。七是着色。用毛笔涂画各种颜色,常用的有红、黄、绿等。涂抹的颜色既要鲜艳,又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八是上釉。我用的是自己调制的釉,这种釉对作品的美化和保护作用更好。

麒麟(2024年摄)
我:您的家族传承脉络非常清晰,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23代。您觉得您创作的泥塑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聂: 我创作的泥塑最大的特点是“形神兼备、粗犷豪放”。我的作品造型夸张但不失生动,色彩鲜艳且寓意吉祥。比如“泥叫虎”,虎身用红绿黄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绘制,虎口能发出哨声,既有观赏性又有趣味性。此外,我们还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泥塑中,比如创作“忠孝系列”作品,通过泥塑讲述历史故事,传递美德。

泥叫虎(2024年摄)
我:听说您在技艺上有很多创新,能具体谈谈吗?
聂:是的,传统技艺需要与时俱进。比如,我改进了“制哨”工艺,通过优化“研哨”环节,让哨子和虎体结合得更紧密。另外,我还研究了泥塑表面烤釉技术,调配出更耐用的颜料,让作品色泽持久鲜艳。在造型上,我创新了泥老虎的面部花纹和胸口装饰,使作品更具美感。
我:您的代表作主要有哪些?
聂:有吉祥三宝、叫虎、对狮、麒麟等。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繁荣。
我:您的作品获过什么奖吗?
聂:有不少的奖项。比如我的作品《平安中国龙》,在2024年潍坊市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创意大赛中,被评为“优秀创意作品”,主办方给出的评价是:“主题突出,创意新颖。”作品《对狮》被齐鲁文化保护中心收藏。

平安中国龙(摄于2024年)
我:您不仅自己创作,还培养了许多徒弟。您在传承方面有什么独到的方法?
聂: 我总结了一套“师带徒四步法”:讲解陈述、展示示范、练习演练、点评反馈。比如教徒弟塑形时,我会先讲解要领,再亲手示范,然后让徒弟练习,最后点评改进。我还通过视频教学、上门指导等方式,让徒弟更容易掌握技巧。现在,我的徒弟已经完全掌握了全套技艺,并在模具制作、文创设计等方面有了自己的专长。
我:您积极参与非遗推广活动,比如走进学校、体育协会等。您为什么特别重视这些公益宣传?
聂:非遗不能只藏在工作室里,要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我和市足球协会、射箭协会合作,在比赛时展示泥塑;也去课外辅导机构教孩子们捏泥塑。孩子们看到泥老虎能发声,都特别兴奋。这种互动能让非遗“活”起来,也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叫虎、麒麟(2024年摄)
我:未来,您对聂家庄泥塑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聂: 我希望泥塑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我:您办理了营业执照,您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聂:早在1998年,我就创设了经营中心,名称叫“高密市日月星泥塑中心”。现在的营业执照上还是这个名称。
我:谢谢您的分享!祝愿聂家庄泥塑焕发新的生机!
聂:谢谢!

聂来星(中)在传授泥老虎绘画技巧(2024年摄)

【征稿:这里是“乡村记忆馆”的专栏,其内容主要有两个版块,即“六汪时光”和“探秘非遗”。“六汪时光”专题记录与六汪镇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化、故事等,文体不限;“探秘非遗”聚焦各地的非遗人物及其作品,并不限于六汪地区。期待您的来稿!或提供线索,本栏编者择机采写。编者微信号xcjyg666,其中的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每个字的首字母。】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其著作《传承之路》孔夫子旧书网有售,系全新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