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颂:高原明珠璀璨礼赞
文/中共湟源县委党校 史正军

雄伟的昆仑山脉与悠长的湟水河共同构筑了河湟地区的战略要地,正所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承载着古道的历史底蕴。昔日的羌戎先民,依傍药水河而居,孕育于昆仑山麓。《山海经》有云:“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昆仑山巍然耸立,宛如天然屏障,湟水河蜿蜒流淌,展现出宽广的胸怀。丹噶尔古城依旧古朴,北极恒云七星交相辉映,日月山孕育着灵秀之美,湟源峡滋养着丰饶之土,东科尔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此地,曾是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茶马互市的繁华枢纽,诚如古人云:“地接边荒,山川壮丽,实为要地。”其地成为高原文明的窗口,民族交融的镜子。

在湟源,有一处圣地不可不提——赞普林卡,意为“十万佛像之寺”,是青藏高原上唯一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为一体的藏王寺院。此地不仅承载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湟源的重要地位,更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诚可谓“汉藏一家亲,文化共繁荣”。正如《礼记》所言:“和而不同,方能共生。”赞普林卡与文成公主的历史渊源深厚。相传,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文成公主在前往吐蕃的途中,曾在此地驻足,并亲手栽植了一棵象征民族团结的松树。为纪念文成公主的伟大功绩和这段历史佳话,赞普林卡内特别设立了文成公主纪念馆,供奉着她的雕像及相关历史文物。
赞普林卡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巧妙地将藏汉文化精髓融为一体。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故事。寺中的壁画色彩绚丽,形象逼真,不仅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历史传说,还生动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壮丽场景,诚可谓“丹青妙笔绘华章,佛教文化耀四方”。每年,无数信徒和游客纷至沓来,朝拜祈福,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在这段文成公主与赞普林卡的动人历史中,体悟汉藏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
湟源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农耕文明的延续,开启了高原农业的序幕;民族的融合,铸就了文化的灵魂。茶马互市的繁荣,树立了汉藏贸易的典范;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现了民族风情的魅力。手工艺品的精湛技艺,织绣作品流光溢彩,彰显了传统技艺的辉煌。垒石筑城,烽燧守望,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宜人的生态环境,秀美的山水风光,维护了自然和谐的美景。
今日的湟源,犹如初升之日,以不可遏制的蓬勃态势,焕发着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农业领域,湟源凭借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精心培育优质种植养殖业,其产品畅销全国。在工业领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旅游业方面,湟源以深厚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为基底,精心雕琢特色旅游品牌,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流连。正所谓“江山如画,岁月如歌”,湟源的胜景,镌刻在山河之间,铭记在人民心中。

湟源的胜景,镌刻在山河之间,铭记在人民心中。丹噶尔古城保留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日月山巅的遗迹依然可见。北极山与日月山含笑对望,共同见证了湟源人民的辛勤与淳朴。湟源峡的水流不息,驼队留下的印记历久弥新。城隍庙内的壁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丹噶尔巷的灯光映衬着新时代的繁荣。东科尔寺的古刹继续庇佑着这片土地,香火不断。赞普林卡,作为湟源的文化瑰宝,静静地屹立在山水之间,诉说着藏传佛教的辉煌历史。各族儿女在这里寻根祭祖,虔诚地缅怀先贤,感慨万千。正所谓“文化之树常青,民族之魂永驻”。
文化促进会高举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举办诗歌朗诵会颂扬山河,编辑整理典籍传递文化薪火。探索古道研究历史遗产,辑录民歌续写乡音。挥毫泼墨书写时代华章,汇集诗词歌颂先贤。汇聚文化精英,共扬文化雅韵;文人志士,携手同心,文采斐然。打造排灯之乡,复兴茶马古市;兴建非遗工坊,传承陈醋技艺。深入乡野,采撷民谣精髓;祭拜古迹,撰写湟源传奇。诚可谓“文化之光,照耀四方;民族之魂,永载史册”。
赞曰:
湟水长流,古道悠远,耕牧商旅,沟通四海。
日月辉映,文脉悠长,河湟明珠,熠熠生光。
昆仑雄风,排灯闪耀,湟源之魂,山水常青。
今日湟源,焕发新颜,未来可期,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