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西平?
西平周边县市的人为何都爱往西平“跑”?(深厚的文化底蕴篇)
原创作者:丽雅 <还想去有风的地方>
近日,拜读了孙爱国老师的文章,文中探讨了“漯河人为啥都爱往西平跑?”的话题,孙老师说他和很多漯河人都爱来西平游玩。首先感谢孙老师和漯河人民对西平的厚爱。其实,不只是漯河,西平周边县市的人都愿意来西平游玩,享受西平的美食、美酒、美景。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西平究竟有哪些独特魅力,吸引着大家都爱往西平跑。
一、西平是黄帝正妻、中华之母、蚕神嫘祖的出生地。
自古以来,西平为柏皇氏栖息之所;西周时期,这里是柏皇氏后裔的封地;春秋前期系柏子国所在地,后归楚,到了战国时期则属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此著书立说;秦属颖川郡,汉高祖四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此外,西平亦是蚕神嫘祖的故乡,嫘祖不仅是黄帝之妻,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嫘祖,又称傫祖、雷祖或累祖。《山海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义。”《史记》也说“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在《通鉴外记》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西平古称“西陵”,是嫘祖的出生地。西平县的嫘祖镇内,保留着嫘祖庙、嫘祖坟等遗址,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编织工具和桑蚕遗迹,证明了这里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
西平拥有嫘祖文化园,园中屹立着嫘祖慈眉善目、俊采飞扬的雕像,每年还会举办盛大的嫘祖拜祭大典,民间也会举办热闹的庙会,以纪念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功绩,这些庙会也被称为“蚕桑节”。
多年来,西平县以诗歌和音乐为媒介,举办诗歌音乐会,歌颂嫘祖的蚕桑文明,赞美西平作为长寿之乡的文化风貌,展示了“丝绸之源”与“长寿福地”的文化融合。
今年,西平县作为中国嫘祖文化的发源地,受邀参加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近年来,北大校友、在京西平籍诗人学者屈金星先生提倡:“黄帝嫘祖拜祖大典理应一体联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会长荆勇杰对此高度认同。黄帝与嫘祖五千年的深厚情缘,新郑与西平五千年的“亲家”,理应一体联动,地久天长。
二、西平不仅是冶铁文化的摇篮,也是冶铁铸剑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上著名的九大名剑——“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泉、太阿、莫邪、干将”,均诞生于此,其中棠溪剑位列九剑之首。棠溪宝剑之名,源于西平县的一条河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烟幡掩翠柳,铁歌秦更天”,描绘了当年棠溪河畔冶铁的繁荣景象。
从嫘祖,到春秋时期的铸剑大师干将和莫邪;从楚国的政治家鬼谷子,到先秦法家思想家韩非子;从宋朝大将狄青,到现代史学家范文澜,这些历史人物都在西平留下了不朽的足迹。
三、西平的历史遗迹丰富多样
西平境内不仅保存着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县城中的宝严寺塔也是一处值得参观的古迹。该塔为仿木结构,七级砖塔,平角呈六角形,高28.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原宝严寺塔建于唐代。
西平县还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历代方志中,都有关于仙女池和董永墓的记载。仙女池畔的梳妆台曾是西平八景之一。
西平县老王坡内的“老王坡农耕民俗馆”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即便是来自西安、北京等古都的游客也对此赞不绝口,它是河南省收藏农耕民俗文物最多的私人博物馆。
西平县城区内的复兴博物馆,以红色革命为主题,与农耕民俗博物馆相得益彰,展品各具特色。
西平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大铜器是流传已久的打击乐,属隋唐燕乐遗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传承谱系的记载,西平大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其音色浑厚有力,风格粗犷豪迈,是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
西平还被誉为长寿之乡,2023年,西平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的荣誉称号。目前,西平县内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0多位,八九十岁高龄老人的比例更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嫘祖、棠溪水孕育了这片长寿之地。
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疑是吸引人们前来西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记
我的老家在西平,是小时候一段时间生活的地方,学习的地方,锻炼的地方,凝印着成长的印记和快乐的回忆。
看到此文,甚为感贊。作者客观叙述了历史延续的西平,全面评述了诸多亮点的西平,多视角描述了百姓眼中的西平。故而转发,以更多传播面,宣传西陵嫘祖母亲文化,宣传西平的历史发展,宣传西平的旅游前景。借此,再呼设立以嫘祖生日为纪念日的“中华母亲节”,并与以轩辕黄帝生日为纪念日的“中华父亲节”相呼应。
——编辑陈和平(笔名:荷萍),自幼在信阳李家寨完小学习;文革时期在西平权寨中学初中、高中学习,并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文革后考入信阳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学习;毕业分配到河南地矿局地调四队(地勘一院)工作,现已退休。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