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梭乡间的“法治小推车”——对话濉溪暖心调解员罗锋
淮北首府实验小学优秀小记者:王木子
清明节假期,我带着好奇与敬意走进濉溪县南坪镇半铺村,探访“小推车”精神的传承人——罗锋爷爷。推开“罗锋调解工作室”的门,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满墙的锦旗上,50多面红彤彤的锦旗像一片温暖的海洋,每一面都藏着一个化解矛盾、守护亲情的故事。

车轮上的调解室:把矛盾“推”到田间地头
“您为什么把私家车叫‘小推车’呀?”面对我的提问,罗爷爷笑着拍了拍车门:“淮海战役时,乡亲们用小推车给前线送物资;现在我用这辆车送法律、送调解,把问题‘推’到村里解决!”原来,这辆贴满普法标语的私家车已行驶了上万公里,载着罗锋走遍全镇。他独创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让乡亲们不用跑法院就能定分止争。

调解四部曲:用真情融化“冰疙瘩”
翻开罗爷爷的调解记录本,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无数温情故事。他向我分享了三件最难忘的事:
50人的讨薪风波:今年3月,一家鞋厂老板“跑路”,当天12时许,50多名群众聚集讨要工资,场面一度失控。罗锋迅速赶到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后,苦口婆心地做双方工作,最终促使双方达成支付拖欠工资款协议,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

43通电话挽救的亲情:田某梅和周某梦产生家庭纠纷时,罗锋运用“调解四部曲”,抓住主要矛盾缩小分歧、讲述法理事理平息纠纷、运用前车之鉴敲响警钟,一个月内与双方通话43次,累计时长18个小时,最终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避免了一场对簿公堂的纷争。
25公里外的母子团圆:80岁的赵奶奶因赡养问题起诉大儿子,罗锋四次开车到25公里外的老人家中,从亲情、道德、法律多角度入手,一周的努力后,让母子放下隔阂,签订赡养协议,弥合了亲情裂痕。

小推车大情怀:铺路修桥的“淮北好人”
在村里走访时,乡亲们还告诉我许多罗锋“隐藏的功绩”:自费5万多元铺设近10公里煤矸石路、出资解决水患、赞助修建学校操场、为村民无偿提供婚车、资助困难村民建房、救助路人并垫付医药费……乡亲们的话让我想起罗爷爷荣誉墙上“淮北好人”的证书——原来好人就在身边!
南坪镇党委书记陈光爷爷说:“‘小推车’精神在罗锋身上有了新生命。”回程路上,我看着车窗外绿油油的田野,忽然明白了这句话——当年的小推车推的是物资,今天的小推车推的是法与情。作为一名小记者,我要把罗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新时代的“小推车”载着温暖,驶向更多人的心田。
(指导老师:揣留留)
责编/刘纪跃
审核/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