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寺悟禅
李伟华
2006年12月的一个周日,我与吴身元、李有虎、葛炯、朱卫民几位先生一同踏上探寻禅意之旅。上午在净慈寺,与方丈妙高法师交流并创作书法,那墨香与禅意交织的氛围,已然令人沉醉。
午后,告别妙高法师,走出净慈寺。冬日阳光温润,净慈寺的钟声余韵袅袅,似在诉说千年故事。西湖波光粼粼,垂柳随风摇曳,微风拂过,湖面涟漪荡漾,岁月在湖面书写诗意,每一道波纹都蕴含无尽禅意。
我们沿着灵隐路前行,转入天竺路。经过三天竺(法镜寺)与中天竺(法净寺)。一路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如梦幻图案。路边小河清澈见底,游鱼碎石清晰可见,自由游弋的鱼儿宛如净土精灵,享受着宁静祥和。
历经攀登,法喜寺的轮廓映入眼帘。法喜寺,又名法喜讲寺,上天竺。古朴建筑在绿树掩映下,庄重而神秘。寺内香烟袅袅,诵经声隐隐传来,如天籁之音直抵心灵深处。我们忘却疲惫,仿佛置身超脱尘世的世界,静静伫立,用心感受这份禅意,让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进入法喜寺,释愿心法师已等候多时。在法师引领下,我们踏入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古木参天,枝叶交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沿着中轴线前行,天王殿庄重肃穆,四大天王神像威严而慈悲,守护着这一方净土,目光深邃似能看穿世间纷扰,给予无声慰藉。圆通宝殿内,观音菩萨塑像端庄秀丽,手持净瓶,慈眉善目,柔和目光如清泉流淌,洗去心中尘埃与疲惫。大雄宝殿中,佛祖法相庄严,令人心生敬畏。香烟弥漫,与诵经声交织,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氛围。信众虔诚跪拜、祈福,将愿望化作香烟飘向天际。在这里,时间凝固,烦恼忧愁抛诸脑后,只剩内心宁静平和。
法喜寺的游廊是连接各个殿堂的纽带,曲折蜿蜒,将寺院巧妙串联,宛如时光隧道。两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儿欢快歌唱,为宁静寺院增添生机活力。坐在游廊长椅上,闭眼聆听风声、鸟鸣声和诵经声,仿佛能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随后,释愿心法师带我们来到茶室。茶室四周悬挂着名人笔墨,高雅非凡。我和吴身元、李有虎先生在此为寺院留下笔墨。释愿心法师眉目清秀,双手握在前面,静静看着我们创作。来看我们创作的还有一对专注的母女,我感受到佛门净地亦是“静”地。吴身元写行书速度较慢,注重笔画使转,笔笔使力;李有虎先生则下笔如有神,快节奏。写无定法,都创作出自然潇洒的作品。

李伟华与释愿心法师
法师请我写“宝陀飞观”和“慈航普渡”。“宝陀飞观”是乾隆御题法喜寺后殿匾额,法喜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初年,历史悠久,建筑优美且具治愈力量。“慈航普渡”是佛教用语,“慈”代表慈悲、仁爱,“航”引申为引导、渡化,“慈航”即以慈悲为舟楫载渡众生,“普渡”指广泛救度众生脱离苦难。在佛教里,观音菩萨常被视为其化身。如今,“慈航普渡”不仅用于宗教场所,也常形容某人以慈悲之心帮助他人或某种行为具有广泛利他性。
释愿心法师请我们一同晚宴。晚、晚宴中,释愿心法师静静的吃饭夹菜,也如同静静的看我们写字。我们也受到影响,吃了一餐最安静的晚宴。
法喜寺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宝库。它承载千年历史与文化,历经风雨屹立不倒,散发独特魅力。寺内碑刻、壁画、雕塑等文物,展现工匠精湛技艺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喜寺求姻缘的传说也为人津津乐道。年轻人怀揣憧憬来到这里祈福,相信观音菩萨会保佑他们找到幸福。那一串串祈福的红灯笼在微风中飘动,如人们心中美好愿望在岁月长河中延续。
夕阳余晖洒在法喜寺屋顶上,整个寺院染成金黄,宛如绚丽画卷。漫步寺院角落,感受宁静祥和,心中涌起莫名感动。在这纷繁世界,能有这样一处净土让心灵栖息,是难得福分。
离开法喜寺时,心中满是不舍。那袅袅香烟、悠扬诵经声、古朴建筑,深深印在脑海。法喜寺不仅是寺院,更是信仰、文化、心灵寄托。它让我明白,在喧嚣世界,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净土,让心灵净化升华。而法喜寺,就是让我心归宁静的港湾,无论何时何地,想起它,心中便涌起温暖与力量。
2006年12月初记
2025年4月9日改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就学于丽水学院、浙师大及中国美院。1985年起从教从艺。事迹载入民进浙江《师脉传承》口述史。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CCTV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作品远播海外,被誉为“比中友好文化交流使者”,并被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驻华大使馆等收藏。《人民日报》《中国统一战线》《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多家媒体报道,央视频专题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