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墨韵绕,佛院寄幽情
李伟华
2008年12月20日,周六,阳光轻洒,我满心欢喜地从湖墅南路家里出发,骑上自行车,奔赴中天竺(法净寺),参观“杭州佛学院10周年庆典书画展”,毕竟我的作品也有幸参展,这一路,心情舒畅得如同放飞的小鸟,恨不能瞬间抵达。
当车轮拐入灵隐路,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禅意之境。市井的嘈杂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悄然阻隔,眼前的世界变得幽静而祥和。道路两旁,树木枝繁叶茂,阳光如金色的丝线,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那声音,恰似佛经中的梵音,在耳畔低吟浅唱,让人的心灵瞬间沉静下来。远处,寺庙的钟声悠悠传来,似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抚平了内心所有的浮躁。
抵达灵隐寺后,我沿着天竺路徒步前行。路边的店面古朴典雅,茶香与手工艺品的独特韵味相互交织,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脚下的石板路,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打磨得光滑温润,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无数信徒的虔诚与执着。
沿着天竺溪向上,依次是三天竺法镜寺、中天竺法净寺、上天竺法喜寺。冬日的天竺溪,水落石出,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偶尔,一只小鸟欢快地飞过,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为这冬日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机。
这一路,我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又似在聆听一场无声的禅意讲经。当身心沉浸其中,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渐渐消散,只留下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抵达法净寺,见“杭州佛学院10周年庆典书画展”的宣传条幅,挂在寺院外一幢精致的小木楼。展览的作品就悬挂在这幢小楼的二楼上。
此次共展出40多幅书画作品,沙孟海、程十发、刘江、王伯敏、云林光泉、胡天池、郑竹三、唐数农、康燕、李伟华、余石蘋、云峰广林、吴身元、俞建华、蒋北耿等书画家的佳作汇聚一堂。还有一些我不熟悉的名字。
步入展览厅,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那是书画艺术与佛教文化交织的气息。
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的书法作品,沉稳而厚重。他的笔触刚劲有力,似有千钧之力,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情。那墨色的浓淡干湿,恰似人生的起伏跌宕,在宣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八十年代初大学时,我从新华书店买了印制的沙孟海先生书法作品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挂于宿舍床边,日日欣赏。2002年,到杭州从教。可是沙老虽已远去,我却只能拜访他的故居,读《沙孟海的前半生》等书,对其更深入的了解。
与沙孟海先生的书法沉稳厚重不同,程十发先生的人物画作别具一格。我也早读过他的一些画册。作为中国海派书画家,他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年画、连环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注重人物的情态,平中见奇,静中见动。用最古的笔法与最新的现实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画的一条新路,同时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书法方面,得力于秦汉木简和怀素狂草,善将草、隶、篆融为一体。
中国美术学院刘江教授德艺双馨,则比较熟悉,在杭州的展会,时有所遇。他以篆书篆刻,独树一帜。他曾任杭州佛学院名誉院长,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书法风格庄重古朴,可谓字如其人。那端庄的字体,如同一尊尊佛像,散发着慈悲与智慧。刘江先生为法净寺题写的大门对联:“沧海变更檐宇再修留古意,斗星转换山门重启见新颜”。字体刚劲有力,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成为了学院的文化象。
中国美院王伯敏教授,也是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他的山水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意境清幽。他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的轮廓,那空灵的画面,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佛教的空灵相得益彰,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胡天池教授与我是忘年交。他是黄君璧的弟子。黄君璧与溥心畲、张大千并称”渡海三家。胡天池学成后,游走欧洲等地,后回归故乡杭州。我常与他促膝长谈,也收藏了他的山水画和牡丹。他笔下的山水,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绘牡丹,笔墨苍润朴拙,浓淡相宜显神韵,构图精妙融古今,于娇艳间展文化底蕴,令人赏心悦目。
江苏书画家唐数农先生是中书协隶书研究班学友,我还收有他的书法作品和书画集。他的书法端庄秀逸,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杭州千桃园有的他的书法作品刻石,他从事少儿书法教学多年,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书法艺术。唐数农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修养,更体现了他对书法教育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传播的责任感。

我的书法作品《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其他书画家也是各有千秋,有所了解,不一一列举。

光泉法师,每年过年书写吉言赠送市民挂历,为百姓祈福。如今已是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杭州灵隐寺方丈、浙江省政协委员,享有盛誉。
书画艺术与佛教文化渊源深厚,历代高僧大德常以书画为修行载体,传递佛法智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此次书画展中的众多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书画艺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看完展览,我又进入寺院内,对法净寺和佛学院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法净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由中印度高僧宝掌禅师创建。宝掌禅师在此开山创庐,传扬佛法,寺后岩石被称为“千岁岩”。南宋嘉定年间,法净寺被列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清康熙南巡时御题“灵竺慈缘”寺额,乾隆南巡时改名为“法净禅寺”。历经元末战火、清咸丰毁于战火及民国动荡,寺院多次重修。1986年,杭州市佛教协会收回并重修,千年古刹重现昔日景观。

杭州佛学院就设在法净寺里。佛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由太虚大师和巨赞法师于1947年所创立的杭州武林佛学院。为了适应佛教事业发展的需求,杭州市佛教协会于1998年成立“杭州佛教僧伽进修班”,1999年改名为“杭州佛学院(筹)”,2006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成立“杭州佛学院”,同时设立佛教艺术专业,是一座由浙江省佛教协会主办,杭州市佛教协会承办的省级高级佛学院。
从太虚大师等人创办“武林佛学院”的艰辛探索,到改革开放后杭州佛学院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书画展上展现的佛教艺术魅力,佛学院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者,通过展览活动,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动佛教文化的创新发展。展览吸引了众多信众与艺术爱好者,增进了公众对佛教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走出法净禅寺,回首望去,那古老的建筑在夕阳中显得愈发庄严肃穆。我知道,这场书画展所带给我的感悟与启迪,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而那墨韵禅心,也将随着时光的流转,滋养着每一个渴望宁静与智慧的心灵。
李伟华
2008年12月20日夜初记
2025年4月10日修改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就学于丽水学院、浙师大及中国美院。1985年起从教从艺。事迹载入民进浙江《师脉传承》口述史。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CCTV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远播海外,被誉为“比中友好文化交流使者”,并被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驻华大使馆等收藏。作品及介绍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展播。
《人民日报》《中国统一战线》《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多家媒体报道。央视频《笔墨写人生》等专题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