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住在三个城市的三个小家庭成员们相约这个夏天回到湘西老家乡村留守家庭相聚,约个日子去寨后山湾小溪沟野炊。
这天阳光灿烂。四个家庭成员全体出动,从菜园里采摘了一些黄瓜、青椒、嫩苞谷等,还有家里的这种那种蔬菜,有些东西是从市场买的,该从家里带的东西都带上了。
被山溪水冲洗过多次的小溪沟沙滩分外洁净。四个家庭十二个成员,各年龄段的都有,退休的、上班的、大学生、上中学的,上小学的,还有上幼儿园的。大家各有分工,各自分头忙碌,有的人弄干柴,有的人到溪沟摸鱼,一个采神豆腐叶,一个去采八角茴香,有的去采野菜,有的采山泡,有的生火,有的切菜,还有的人打杂。
成年人做的是儿时的回忆。很小的时候就几个人一起在野外模拟做饭炒菜,那叫“办馒馒嘎”。假装洗菜、切菜、做饭、炒菜,比划着吃的香。有时候实打实真弄吃的。初冬时在河滩上用几个石块架一块石板,边上用小石块挡好,炒食鲜红的“救兵粮”山泡,又甜又面,脑海里铭刻的记忆长存。
溪沟坎边偏岩上几个天生的自然大小石窝清洗好了。神豆腐叶采来了,将叶片洗净,用石锤在石窝里杵捣一阵,揉挤出翠绿的汁液,静置,沉淀,不多一会儿就做好了神豆腐。
将几个竹筒装进大米和一定量的水,烧烤在火上。洋芋、嫩苞谷坨烤在火边,黄鳝烧烤在火灰里。一种种东西先后烧好了,谁有空就可以吃了,有的东西得趁热吃。俗话说:鸡、鱼、面、蛋,不如火烧的黄鳝。猴急的是幼小娃儿,清口水吞咽了几多,喉咙里伸出爪子,吃上了火烧黄鳝。还说:煮的熬的,不如火里烧的。这在野外烧烤的东西格外好吃。
一个大朋友将烧烤好的两穗新苞谷坨掰成两截,中间插一根树枝条,成小担子,两个小朋友手拿在中间,不烫手。烧烤的洋芋熟了,一根枝条插两个,也是一担。
青绿发黄的八角茴香采来了。将烧烤的青椒和八角茴香一起在石窝里捣,加进蒜瓣一起擂捣,煳辣椒鲜味四溢,还没开吃就闻着辣香。
执耳根、鸭脚板已经开花了,还是采到一些晚发的,各凉拌一碗。还有凉拌黄瓜、切烧鸡块。这就有了几个凉菜。
有人采摘得不少早谷泡,用针刺别油桐叶做成的盒袋装了好几袋,这就等于有了城里宴席上的“果盘”,新鲜的酸甜山野味儿。
腊肉片炒后放汤,又放进腊香肠。刚捉回来的鱼破肚洗净后放进汤锅里,姜葱蒜并各种佐料以及新采摘的青花椒、青花椒叶佐傍得味道鲜美。还顺便捉了一些“虾米家公”“草鞋板板”等山野味,溪沟里满是现成的山珍。
青竹筒外面烧烤煳了,劈开,里面的米饭熟了,家里的鼎罐绝对做不出那独特的清香味儿。
大家围菜锅成一圈,有的坐在石头包上,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的翻转背篓坐在背篓底上。各人的餐具各有特色,有的拿着从家里带出的碗或碟,有的用油桐树叶托饭菜;有的使筷子,有的用老蒿子秆代筷子,十八般武器。
神豆腐一块块青翠,像豆腐脑,像果冻,这一道山野菜最神奇最有山野味道,最受追捧。
各取所需,夹肉片,夹鱼块。腊肉块肥瘦相间,褐红色,十分诱人。山溪沟活水煮活鱼,味道鲜美。吃了一会儿,鱼肉汤里添加进各种菜叶,一边吃,一边加。鲜嫩的瓜蒌藤叶清香可口,比从菜园采摘的菜叶多了几分山野情趣。
大家吃着,讲着传闻,讲着闲话。上年纪的人说,讲一个跟吃饭有关的逸闻吧。有那抠架架人家,请一些人帮忙插秧,天黑了才吃晚饭,没点灯,大家摸黑吃,家庭主妇悄然将一部分炒肉片拨到桌上,大家放碗后,他们家收拾起再热了吃。这玩式场,有些人听着笑得喷饭;年纪小的听不懂,看到大人们笑,不知怎么好笑。
各种家宴、家常的农家便饭吃了多少次,都没有这一顿山野味这么富有特色,如此难以忘怀。
杨盛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在文艺报、人民日报、文学报、《散文》《美文》《中国散文家》《读者》等发表作品两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二十多种,被《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著专节专题评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