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是手工钩织的绒线花,采用玫瑰、月季、月桂、橄榄等花型,象征着友爱、坚韧、团结等美好寓意。一个月前,扬州仪征市绒线钩织技艺非遗传人王顺霞以扬州市花琼花和芍药为主题,钩织出“扬州版”手捧花,近段时间以来,她向钩织爱好者传授这一手捧花钩织技巧。
王顺霞创作的以扬州市花琼花和芍药为主题的手捧花。
今年66岁的王顺霞是仪征王氏剪纸、绣花、钩花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其母亲张玉兰曾是老仪征大码头都会桥上有名的剪纸、绣花、钩编艺人。在母亲的影响下,王顺霞从小酷爱钩编,并将这一爱好作为生活的乐趣;后来,她大胆创新,用绒线钩出富有立体感的形象逼真的艺术作品,探索出绒线钩织技艺,且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凭着这一技艺,王顺霞先后带领600名下岗女工再就业。近年来,王顺霞成立非遗工作室,传承推广绒线钩织技艺非遗项目。
王顺霞在创作《中国魂》
“巧妇”母亲传承老手艺 挑起全家生活重担
四五十岁以上的仪征城里人也许还记得,仪征大码头都会桥桥头有个剪鞋样的摊位,桥附近的人都知道摊主叫张玉兰,是出了名的“巧妇”。
“张玉兰是我母亲,既勤劳又聪明。”王顺霞说,“我母亲年轻时,在都会桥上遇到摆摊剪鞋样的王吴氏大妈,母亲就经常坐在旁边看、学。王大妈发现她感兴趣,于是将其剪纸、绣花、钩花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母亲。”
王顺霞的父亲是运输公司拖板车的工人,王顺霞小时候,父亲有几年身体不太好,家里没有收入来源,母亲也在都会桥头摆摊做生意,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张玉兰边摆摊边劳作,一把剪刀、一根绣花针、一根钩针在手中忙个不停。她的生意做得很宽泛,剪鞋样、鞋头花和鞋垫花;为老虎鞋、唐装旗袍等绣花;为衣服和婴儿鞋钩边等等,白天摆摊、晚上灯下继续动针动剪忙碌。
“到桥头上找张玉兰”,四五十年前,都会桥附近的人遇到剪纸、绣花等方面的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玉兰。
唯一女儿爱好钩编,结婚用品自己钩了一年
王顺霞在家是“老巴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张玉兰希望王顺霞传承她的手艺。
“母亲经常跟我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一有时间就把我拉到她身边学习。”王顺霞介绍,但她始终对剪纸兴趣不大,倒是对钩编很“上心”,9岁时就学会钩毛衣荷叶边,慢慢地,会钩的花样越来越多。
钩编培养了王顺霞做事认真的性格。初中毕业后,王顺霞到仪征纺织机械厂上班,从开始的车工、焊工,慢慢地做车间统计员、厂妇女主任、工会副主席、销售公司副总等,并于1983年入党。其间,王顺霞还被厂里送进大学接受继续教育,拿到了专科文凭。
虽然工作很忙,王顺霞始终没有放弃钩编的兴趣,结婚前一年,她利用业余时间,为结婚钩编了床沿罩、桌垫、沙发垫以及衣服、鞋帽等的花边花样。王顺霞说:“结婚那天,桌上、沙发上、床上铺的,都是自己钩的,让厂里姐妹们羡慕不已。”
创新绒线钩织技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00年初,工厂破产,王顺霞下岗了;3个月后,她身体出现了不适。
“那年我才44岁,突然间闲下来了,又因病在家静养,自己感到失去了人生努力的方向。”王顺霞介绍,有一天,厂里的姐妹捧着一捧鲜花来看她。看着开得正艳的玫瑰、郁金香和芍药,她眼睛突然一亮,这些鲜花能不能钩出来呢?
厂里的姐妹前脚刚走,王顺霞随即从柜子里拿出毛线和钩针,一针一线地模仿钩起来。传统的钩花基本上是平面的或者“微立体”的,而眼前的鲜花是“全立体”的,花瓣形态各异,如何钩出凹凸卷曲柔美的线条成了难题。王顺霞不断观察,不断尝试,可直到家里的鲜花枯萎了,她也没能琢磨出“道道”来。
“那时没有手机拍照,家里的鲜花枯萎了,失去了模仿对象,我就到仪征城里鲜花店去看花。”王顺霞说,看完回家的路上就钩,钩着钩着又忘了,再去鲜花店;一家去的次数多了,只看不买,店主难免有怨言,她就去其他店。那时,仪征城里的鲜花店她都跑遍了。
不但鲜花店的人都认得王顺霞,仪征城市公交车司机也认识,因为其他乘客上车都闲着,唯有王顺霞坐在车上用针线钩织,因为沉醉其中,王顺霞常常坐过了站。
经过一个多月的揣摩,王顺霞终于成功地钩出了漂亮的绒线玫瑰花。正巧朋友的女儿出嫁,她送了9朵绒线玫瑰花,寓意“天长地久”,成为婚礼上的一大亮点。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王顺霞技艺的人越来越多,当地媒体多次对其采访报道,知道的人更多了。
2003年,王顺霞的绒线钩织技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6年7月、8月,王顺霞的绒线钩织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银奖、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与中医奇人姚大鹏创造中医心理编织疗法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治疗方式叫做艺术治疗,该治疗方式包括手工编织疗法、音乐疗法、绘画疗法、心理剧疗法、舞蹈疗法等。有研究表示:系统的手工编织治疗,有利于患者锻炼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当进行简单编制时,重复、刻板的动作可适当放空自己,带来控制感和安全感,帮助编织者远离负面情绪的困扰。当进行复杂编织时,编织者需要完全专注在编织上,不自觉的屏蔽其它声音,忘记了烦恼、焦虑、就好像被编织吸引进去一般,积极心理学中把这种状态叫做“心流体验”。
近年,自王顺霞接受了笔者的建议,在真州镇大市社区创建手工编织疗法工作室,为社区居民编织爱好者的身心健康打造特色科学的手工治疗课程及活动。她利用社区回收的废旧毛线衣物等,在大市社区开设了数十期编织疗法课程,她亲自现场讲解了基础编织知识,并手把手教中老年康复学员及社区工作人员学习编织,从如何拿钩针、拿线再到辫子针、短针、长针等勾织的针法,一丝不苟地教学。对每一个慕名前来上课的新学员,她都不厌其烦的教会如何看图谱,如何配色,如何利用小物件提亮作品等,并拿出自己勾织的作品供学员们学习参考,鼓励大家多练习,多交流,多总结。几年来每期编织课程结束后,老年康复学员和工作人员通过积极的学习,各式精美的编织品陆续从他们手中诞生。有的学员还用绿色毛线搭配红色细绳编织出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喜庆小挂件,大家无不都沉浸在手工编织的魅力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欢快的笑容。可见,手工编织作为一种艺术行为,确实具备一定的疗愈作用,调节编织者的情绪,让编织者忘记烦恼,从而远离负面情绪的困扰,从根本上帮助了让病患者实现自我疗愈。
王顺霞利用废旧编织已成为数百名中老年妇女喜爱的一种手工劳动,她们在学习和劳动之余编织花朵、窗帘、装饰品等,不仅能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身心双健的素质。
编织何以健身呢? 首先。它是一种中医心理治疗的手段。国外有些医院,已把它用来治疗某些神经机能障碍。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恢复精神平衡的有效办法。当你需要考虑某个问题或者稳定自己情绪时,如果求助于编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一著名的医学专家指出:“工艺劳动能使某些病人思想上产生满足感,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使病人在进行专心致志的工艺劳动时,忘掉疾病的痛苦,起到辅助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他曾利用织毛衣等类似的工艺劳动,治好了不少患神经衰弱、肩关节周围炎、上肢骨折、上肢肌肉萎缩的病人。
其次,编织有助于减轻由精神紧张和压力带来的疲劳。编织活动是一种有节律的动作,犹如做一种特殊的极细心的舞蹈,它对人的心理、情感能起到抚慰的作用。同时,编织又是一种微妙的休息方式。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人们在连续而紧张的用脑之后,如进行手工编织能使人的情绪很快平静下来,使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得到缓解。
编织有利于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编织时上肢肌肉有节奏地舒缩,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或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使兴奋与抑制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较好地达到消除精神和体力疲劳的目的。
编织可以健脑。有利于智力开发。科学研究发现,编织劳动要动用人的手指、手腕、手臂等部位的30多个关节与50多条肌肉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手、脑的灵活性。特别是通过左手的编织活动,进一步开发了右脑的功能,可增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患者在进行“编织疗法”时,时间不宜过长,要时常走动,谨防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在编织中还要注意坐姿,做到坐织和站织相结合。有高血压和眼底出血的人应避免红色织物的刺激,以防止血压升高和眼睛不适,加重病情。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模式的改变,治疗手段逐渐丰富起来,手工编织作为一项具有治疗价值的工具进入人们的视线。手工编织疗法在康复医疗中起重要作用!
1952 年,挪威将手工编织列入作业疗法范畴,并加以推广,只是当时把手工编织作为治疗方案的研究较为局限。
1991 年Kleinman和Stalcup 指出,手工编织是一项需要科学深入研究的治疗方法。Spackman 认为手工编织是作业疗法的基石,是一项有利于全民健康的活动,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
2007 年一项研究指出,手工编织具有治疗价值,可以加强人际关系,使得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平等快乐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治愈效果。
手工编织疗法的治疗作用
众所周知,手工编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适应能力,编织物的产出还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成就感。手工编织的影响包括个人成长、身心发展、身体、思想、感情、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一项很好的放松活动,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治疗手段。
缓解压力
芬兰东部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调研92名手工编织者得出结论:手工编织可以降低身体的痛苦和压力,可以使头脑冷静,功能性的手工编织相比较于普通的手工编织更具有治疗价值。
提升幸福感
参与手工编织活动是重要的维持生活兴趣的重要活动,可以增强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参与手工编织活动可以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解决了老人被社会隔离的难题。过参加艺术和工艺活动,老年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目的,有助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获得别人的赞赏。他们发展自我并挑战生活,继续学习和发展,通过艺术保持开放创新的可能性。
提高认知能力
通过分析手工技巧的高低和年龄的关系,发现手工编织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进一步研究后,研究者推测:手工编织活动或许可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病率。
绒线作品色彩有助于心理治疗
1、黄色 黄色入脾,属土。在现代色系中,“黄”当包括黄、橙、橙黄等颜色。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具有运化饮食水谷,并输布于全身的功能。所以,现代研究发现黄、橙、橙黄均具有增强食欲、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此外与脾相应的黄、橙、橙黄三者均能提高免疫力,起到防病抗病的效果。

又由于脾在志为思,故黄、橙黄均为情绪调节剂,能避免思虑过度,帮助人们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橙色更是治疗抑郁症的极好颜色,同时也对神经衰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白色 白色入肺,属金。在现代色系中,“白”主要指白色。白色具有巩固并净化人体的作用,以保证人体新称代谢,这也是医院病房选择白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肺属金,克肝木,故白色可以抑制肝的亢奋,对易动怒的人可起调节作用;但接触白色过久,易造成眼睛疲劳和头痛。而且,由于肺在志为悲,故过多的处于白色环境下,会引起或加重悲伤的情绪,对于患孤独症、精神忧郁症的患者较为不利。
3.黑色 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属水。在现代色系中,“黑”主要指黑色。因肾为阴中之阴,故黑色当主要具有抑制的作用,这与现代研究所见的黑色能情绪激动的人冷静下来,使冲突得到抑制,但黑色过多就会导致精神沉郁而缺乏活力。

在近代心理学上,把红黄兰3种颜色称作原色,并且认为这3种原色有利于调节人体的良好心理状态。把红黄橙色称为暖色,把白青兰绿等色称作冷色,而把灰色称作中间色。暖色容易使人产生兴奋激动的情感,冷色则象征安宁和幽静,中间色则更容易产生温柔平静的心情。
还有些颜色具有某种特殊功能,
如淡蓝色有助于病人退热;紫色可使孕妇感到安慰平静;粉红色可平息雷霆之怒 ,并使心跳减慢等等。
绒线色彩自我治疗
可以尝试在编织中用绒线花朵色彩自我治疗。放松,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在想象中挑选自己需要的颜色治疗特殊问题,想象你吸入这些颜色。直接把颜色作用于身体某个部位。每天这样做10-15分钟,坚持一两个星期就会发现差异。可以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增加治疗时间。如:

1.红色:刺激增加活力。刺激神经系统,加速增长,增加血压,释放肾上腺素。可以针对贫血,抑郁症,低血压,关节炎开处方。互补色是青绿色。

2.橙色:抗抑郁,鼓励热情和笑声,刺激消化,代谢和呼吸系统。可以应对胆结石,支气管炎,哮喘,咳嗽。互补颜色是蓝色。

3.黄色:促进智力,促进超脱,改善疤痕愈合,改善消化能力,减少无精打采。建议用于关节炎和嗜睡。互补颜色是紫色。

4.绿色:促进和谐和精神的灵活性,舒缓神经,心悸,舒缓胃部。建议用于溃疡,归根结底,失眠。互补颜色是红色。

5.绿松石色:爽口,冷却,促进客观,减轻压力和痛苦,降低炎症。推荐用于湿疹,结肠炎和牛皮癣治疗。互补颜色是红色。

6.蓝色:放松,降低血压,补充能量,有助于愈合。建议用于头痛,月经痛,风湿痛。互补色-橙色。

7.紫罗兰:诱导安宁,促进个性和自尊,降低心率,诱导睡眠,舒缓身心。建议用于治疗皮炎,癫痫和膀胱问题。互补的颜色:黄色。

8.洋红色:增加沉着和自尊,刺激生殖器和活力,使脊椎恢复元气。建议用于头痛和性功能障碍治疗。互补色-绿色。

有助于一些精神疾病的康复
1997 年一项研究指出,手工编织可以阻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退缩现象,促进精神病的康复。
2002 年又一项研究表明,手工编织有利于精神病患者锻炼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而配合临床治疗;也有利于改善精神病的衰退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缓解,从而减少精神药物用量;可使患者感到单调沉闷封闭式的住院变得丰富多彩,自我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安心住院,增强自信心,更快地获得全面康复。同时,其对慢性衰退型精神病患者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改善大脑结构
1997 年Stewart 和Cohen提出了手工编织等作业疗法可以重塑大脑的理念,在手工编织作用机制概念里,手工编织可以通过改善大脑的工作模式,促进手外科患者手足功能的恢复。
2000 年一项研究通过观察受测者大脑海马区域的变化,得出结论:手工编织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大脑的结构。而恒河猴实验说明:成长的早期事件对大脑变化具有持续性作用,因此监护人可以通过手工编织治疗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婴儿的大脑结构。
手工编织可能的作用机制
手工编织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免疫功能的提升,针对这一特质,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对可能的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探索,发现手工编织疗法对于精神分裂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起很大作用,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作用机制吧!
对精神分裂的作用机制
1988 年,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一种自主免疫异常疾病,而手工编织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神经免疫,因此,手工编织对精神分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老年人因为活动较少而免疫功能下降,手工编织的训练可以使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和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和自主活动能力。
对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大量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低于正常人,治疗师根据患者需求设计的一些手工编织活动有助于刺激内啡肽的产生,改善身心活动,从而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使其产生幸福感。
前些日子听到朋友说,自己的公婆得了帕金森后有人建议试试用手工编织来治疗,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公婆的手居然没有以前那么抖了。笔者听了就感觉很震惊,一回家就查了相关文献,果然,手工编织作为作业疗法中的一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确有很大的疗效!
所以今天,笔者就来和同道聊聊手工编织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会伴有非运动症状,包括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
帕金森病是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老年疾病,许多人都备受苦恼,特别是在帕金森病中后期会发生严重的功能问题,危害到病人日常生活。
在日常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康复训练也非常有必要,然而,许多帕金森病病人在治疗时,觉得康复训练无关紧要,而康复训练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假如能尽快开始康复训练,且训练规范、及时,需要服用的帕金森病药物就可相对减少,可能延后运动并发症发生的时间,这也可以尽可能提升帕金森病病人的生活水平。
手工编织具有改善大脑的工作模式、调节情绪、刺激内啡肽产生幸福感以及激活免疫系统等功能,因此,手工编织可以作为帕金森病康复训练中的一项十分有用的作业疗法。
改善手动稳定性
帕金森患者静止时手抖,运动迟缓,手动作稳定性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心理,而手工编织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患者的手动作稳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高手动作稳定性来改善患者情绪。
改善疲劳状态和不良情绪
手工编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脑功能来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这可能是由于手工编织的过程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一定的放松,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双手调节能力
手工编织能够通过调节大脑中枢系统来提高患者对于手脑调节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双手调节能力。
当然,帕金森的症状有很多种,对应康复训练的作业疗法也不止手工编织一种,手工编织疗法主要应用于上肢机能障碍手指分离运动障碍和抑郁状态的康复训练
上肢机能障碍手指分离运动障碍
上肢机能障碍手指分离运动障碍表现为ADL精细动作困难,如扣纽和使用筷子笨拙,作业疗法有用针线做手工缝纫,手工编织,用彩色绳线编织手工艺品等。
抑郁状态
抑郁状态对于PD伴有抑郁状态的患者首先要以真挚和平和的心态与其建立起信赖关系。可以把患者喜欢和熟悉的动作如手工编织编入作业疗法中,但事先要评估患者手工编织的能力,从而应用手工编织提高患者的兴趣,增加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