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想念母亲包的粽子
作者:牟洪营|诵读:李纳
都痴活几十年了,母亲和粽子的关系就是:认得,吃得,偏偏是包做不得。这不能怪母亲笨。农村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对大米就不大感冒,不感冒自然没兴趣鼓捣。何况,包粽子是个大工程,买粽叶、填米、捆扎、笼蒸……在小小的厨房里,几小时转圈圈打转转,哎呀呀,想想,头都大了。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粽子 :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据说,端午节在南方很受重视,可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在北方,端午似乎只是传统节日舞台上的一个小丫头,没春节大哥大的威望,无清明老人的庄严。看到粽子突然爬上各大超市,才猛然想起:呀,要到端午节啦。于是,粽子买十来个,火上一蒸;艾草买一束,门上一挂,就行了。
而现如今母亲包的粽子,四只脚几乎是一样大小的,粽叶非常讲究,都是精挑细选,用来裹粽子的粽绳,是棕榈树上砍下的枝叶,劈开成一条条,浸泡后,还要晒过,一节一节串好,长度几乎都差不多,漂亮又结实,母亲每次包粽子的时候,都仔仔细细比对,每个脚都抖匀称后才裹粽绳,这是技术活,粽绳裹得不能太松,太松不能成型,也不能太紧,太紧粽子味道不好,而且这裹上粽绳的粽子,就像婀娜的姑娘穿了紧身衣,一点不多,一点不少,虽然每次母亲包粽子的时候,我都跃跃欲试,可至今,我没学会这手艺。母亲的粽子包的周正圆润,颜值很高。在我认为,就是粽子界里的翘楚。

母亲的厨艺不高算差,只身在农村妇女会的母亲也会。
在旧社会里那个年代,母亲是光听别人说过:“每年阴历5月5日是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农村人连粽子啥样,都没见过,更别说包粽子呢?。我也很好奇经常问母亲:那端午节吃啥呢?咋过呢?母亲说:吃蒜麻汁面条!割麦子!那年代没有联合收割机没播种机,六月一地麦子,得一镰一镰割,十几多亩地玉米,得一粒一粒种!

母亲今年已经82岁了。她也曾努力为她的子女包过几次,无奈老了手不听使唤,不是包不严,就是半天蒸不熟,如此几次我们就劝她,别费劲了,买买买,太平盛世,咱有钱!。
城市,最不缺的就是超市,几步一个,藏在高楼大厦的褶皱里。只需几分钟,红枣的豆沙的猪肉的,能想到的都乖乖躺到车上去了,无手忙脚乱的辛苦,无刮锅洗盆的烦恼,怎一个爽字了得!
家乡的端午节更加隆重,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准备迎接它的来临。这天人们买好箬叶、棕、?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更加具有节日气氛,你看现在离节日还有四五天,挨家挨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包粽子。原来单调的粽早有了改进,现在有豆沙馅的、板栗馅的、蜜枣馅的……真是五花八门,口感好极了。满街都能闻到粽子飘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带来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作者简介 :牟洪营,性别: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3月12日被聘为:《德州日报》编辑和记者,2010年11月28日齐鲁晚报优秀最佳通迅员,2012年9月6日被聘为:《领导科学报》记者,2013年4月19日被聘为:《齐鲁晚报》记者。自1999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山东广播电视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日报周末版》、《德州日报德城版》、《德州晚报》、《华夏牟氏》、《华夏牟氏望族报》、《商务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中国交通报》、《读者文摘》、《菊城晚刊》、《长河晨刊》、《德州广播电视报》、《德州公安报》、《民俗与方志》、《平原古今》、《诗刊》、《散文诗》、《鲁北文学》、《山东工人报》、《山东青年》、《山东文学》、《齐河文学诗刊》、《小母指诗刊》、《知音》等报刊开始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2万多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之中荣获优秀奖。

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声音布道,传递美好,范读导师
一带一路青少年记者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副主委、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
【华人素声联盟】首席声音品鉴官、金话筒金奖得主、普通话一级甲等、主任播音员、诵读艺术的资深传播者、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已近三十五年
个人微信公众号:纳一天的云水禅心
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微信 fsd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