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南抨击莫言是一种心理病
李培焱
近期,司马南将火力集中击打莫言,对莫言在小说里的描述和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的发言词进行了层层抨击。
司马南是靠流量吃饭,莫言是靠文笔吃饭。从莫言的小说和发言来看,莫言写的并无不妥。反观司马南的言辞,倒是有几分碰瓷的嫌疑,毕竟司马南是靠流量生存的人。抨击莫言才能博得眼球,才能获得流量;司马南的出发点并不是为国为民,就是为了流量。在这件事情上,莫言的情商比司马南高了很多,不反应,不回应,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文人的风骨是不媚,不谄,不卑,不屈。写歌功颂德、赞美的是谄媚文人,写鸡汤哲理的是虚伪无聊的文人,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的才是真的文人。只有不断地揭露、不断地鞭笞,社会和国家才会不断地进步,法制才会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系统才会不断地健全。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司马南的子女应该都在西方国家享受着资本主义的“腐败”生活。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反美是工作,去美是生活。司马南抨击莫言,爱国是假,获取流量才是真。

对于文学领域的人,焱叔向来不赞成采取抨击和举报行为,除非该作者确实在言行上有确凿的证据显示他有卖国的行为。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文字狱和文革时期一样的动荡,造成人人自危和白色恐怖。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文字狱劫难,包括五十多年前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字狱劫难。从历史上文字狱的经验来看,谁先找茬抨击或举报文人作者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坏人或者卖国贼。

文学作品往往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各阶层,是非曲直、真善美、假恶丑由作者提炼描述出来。而作者往往也会把在自己身上发生和经历过的如实表达出来。如果说作者把亲身经历的反映出来让很多奴颜婢膝的人浑身不自在,恰恰证明了这些浑身不自在的人奴性未脱,卑贱到了骨子里了。这是一种病,要治。
司马南的很多视频里也揭露和抨击了一些黑暗的东西,但都是针对某人,某公司,并没有触及到社会的痛痒之处,也就是逞一些口舌之能。真的斗士应该是勇于面对社会的黑暗面,发出呐喊和怒吼,期望能叫醒那些装睡的人。得罪权贵又如何,身陷囹圄又如何?不敢呐喊和怒吼的正义,都是虚伪的正义,都是谄媚的躬迎。
司马南对莫言的抨击,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病态的装腔作势,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为了讨好那些酸楚的看客。
不让别人说真话,就是皇帝穿着“新衣”在大街上游荡,就是皇帝在街上裸奔反而觉得自己很高大上。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孩子一语道破:皇帝身上什么也没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