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砚池抒怀
高明贤
(一)
一方砚池水,千载书圣情。
王羲之故居院内,洗砚池一池清水,满腔幽思,默默凝香千古翰墨。
在历史人文的长河里,洗砚池水光潋滟。我站在池边,就像凭吊一首诗或一幅幅画,就像凭吊一首千古绝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怀疑几百年后朱熹老夫子的这首诗是不是专为洗砚池写的,即便不是,他也一定具有深刻的砚池情怀。
作为历史文化的一方活水,洗砚池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代文人墨客。
洗砚池水平如镜,偶尔荡起细细的波纹;我心潮澎湃,不时的泛起情感的巨浪。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泽笔池”, 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元代诗人画家王冕曾作诗道:“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堪称临沂市中心中的中心,文化中的文化,原占地约16亩,现扩展到80亩,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东临为五贤祠,五贤为诸葛亮、王祥、王览、颜杲卿、颜真卿五位古代贤人。清乾隆辛未年,弘历(乾隆帝)南巡时为五贤题词一首:“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卿。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现在的五贤祠是民国十年重建。“千秋五贤”的碑刻充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繁华落尽,总是满目尘埃。但有些繁华会落地生根,生长出更新的繁华,这就是文化的繁华。尽管燕子已经飞走了,在曾经见证过一个时代或一个家族的繁华之后无声无息,湮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尽管王羲之故居历经千百年风雨战火洗礼后已经重建,但洗砚池作为历史文化的遗迹却历久弥新,成为一方胜地。
“身到临沂念右军,一千六百历冬春。才情蕴藉兼文化,翰墨真淳冠古今。洗砚池边存旧址,蒙阴顶上剩残云。英灵此日归乡里,继业欣知大有人。”“千年书圣故居尊,凤阁天门展望新。一曲墨池香四溢,此间独少换鹅人……”篇篇碑文和众多诗词怀古思贤。
未醒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人生苦短,再伟大的人物再辉煌的业绩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亦如流星,转瞬即逝。多少丰功伟业已无处可找,无迹可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吹去的,是一时的风流,吹不去的,才是经得住时代考验和历史考验的风流。历史,总要铭记,那些站在历史文化精神高度之上的风流。它们引领着历史精神文明的方向,代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时代精神的走向。

(二)
漫步洗砚池,我神思飞扬。遥想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暮春之初,在人类历史上,这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天。暮春,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下许多怀春伤春的经典诗句。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专门有诗作《三月三日》:“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唐代诗人杜甫写道:“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宋代文学家宋祁的《玉楼春》写道:“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同样宋代伟大词人辛弃疾的《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这些千古诗词名句,至今激荡我们情感的波澜。
三月三是传统上巳节,是修禊祓除、洗濯除秽、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节日。道教传说三月三日为王母娘娘的生日(一说为轩辕黄帝的生日),王母娘娘在此日举办“蟠桃大会”,于是,上巳节就和三月三结合在一起,成为“三月三上巳节”
王羲之与名士孙绰、支遁、谢安等当时社会文化名流共42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之兰亭。他们没有一个纨绔子弟,全部是文人和士大夫的超级代表,是时代的精英,顶天立地,他们是雅士名流,芝兰玉树光风霁月,是摇摇欲坠的国家的栋梁,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那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呢?偏居一隅的东晋王朝风雨飘摇,苟延残喘,一群有志之士苦苦支撑。著名作家于中华先生在两晋烟云中曾生动的描述了那个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黑暗的时期,人们朝不保夕,有苦难言。
这群文人雅士每一个都堪称那个时代的娇子和巨人,他们站在时代风雨前沿,站在思想文化的高峰之上,满怀豪情和激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满怀着失落与不安。家国情怀人生际遇,无不在心头起伏,在酒中沉淀,笔底升华。
是时,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良辰美景雅士,醉酒当歌人生几何。这群精神贵族,把酒临风,将家仇国恨抛之脑后,省略所有繁文缛节。春风拂来,令人心旷神怡。
他们曲水流觞,借酒抒情,酒杯飘到谁那里,谁就赋诗文一首(篇),否则喝酒一杯。这次酒会,也揭开了几百年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序幕。
聚会共成诗37篇,汇集成册,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写序。王羲之稍作谦让,乘兴而来,一挥而就,一篇惊世绝品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空灵,自然,那是行云流水的自然美,飘逸美。
兰亭序纵横自如, 无论文辞还是行书,俱浑然天成,随意自然。 即使是重复二十多次的“之”字,也是极尽变化,字同笔异而意殊千古绝唱,天地人和,甚至连错误也如此美好。这篇诗文登上中国文化的巅峰,其作品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众人惊叹不已,视为神作。王羲之也捋须微笑,非常满意。据唐人何延之《兰亭记》说,羲之醒来再想重复书写,竟不可得当时的神韵。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序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有情有景有感,情景交融,臻于化境,至今读来仍然产生荡气回肠的共鸣。时代精神文学情怀诉诸笔端,千年之后,令人潸然不已,唏嘘不止,感之慨之。
此刻,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洗砚池成为王羲之永远回不去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逾越的情结。
自古及今,文人雅会诞生无数经典名篇。兰亭序书文并举成为经典中的高峰。其文遗韵千古,其书熠熠生辉。千古雅集,莫过于此。
若干年后,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和第三行书《寒食帖》先后诞生,其文学情怀无不跃然纸上,或令人满腔激愤,或令人满怀惆怅!

(三)
惊世骇俗的《兰亭序》用绢纸、鼠须笔作,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具有书法史和文学史的双重价值。王羲之后人视为传世之宝,不轻易示人,于是长期以来只是在江湖留下传说而已。直到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与弟子辨才和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机,也是历史性的悲剧。
那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作为马上皇帝,李世民文武彪炳,酷爱书法,对王羲之墨迹“心慕手追”,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对王羲之的字达到入迷的程度,重金搜集王羲之的字,并到处打听兰亭序的下落,终于听说兰亭序藏在辨才和尚手里。为得到此贴,唐太宗派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担当此任。于是便有了萧翼计赚兰亭序的故事。
萧翼扮成书生模样,随商船来到山阴永欣寺拜访辩才,靠着他的绝世才华,很快让辩才引以为知己。二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推心置腹,相见恨晚。
等时机逐渐成熟,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槛内的兰亭帖拿下来给萧翼观看。
正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令辩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外出做客期间,萧翼来到了方丈室,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让小和尚打开门。兰亭帖就这样不翼而飞。
关于萧翼的结局,一种说法是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受到太宗的重赏,第二种说法是萧翼因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诈骗行径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
计赚兰亭序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有名作《萧翼赚兰亭图》。
大概就是因为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吧!没有多少人对这种欺世盗名的行径去进行鞭挞,即便被唐太宗死后殉葬也视为爱屋及乌而至于此,人们多的是褒义和理解。我总在想,或者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想:倘若王羲之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从此,人间再无兰亭序,这惊世绝品就此绝迹。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能是复制品了。真的兰亭序已无缘目睹,留下若干摹本让人无限追思、怀想。
这是中国文化史永远的遗憾和伤痕吧!

(四)
王羲之坦腹东床,及以字换鹅的故事至今津津乐道,现在的枣园镇俄庄村据说就是王羲之的换鹅之地。据说,王羲之从鹅的动态中悟出了与书法的关系,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作为羲之故里人,我们从小是读着书圣智圣的故事,在洗砚池的文脉传承与熏陶中长大的,自小就有书圣情结和洗砚池情结。大约小学快升初中的阶段吧,我们三个同学忽然突发奇想,决定像王羲之一样创造名垂千古的洗砚池,写出惊世骇俗的兰亭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家庭条件所限,只能一起买了三个水缸,当做各自的洗砚池。
于是小小的我们个人在家奋发图强,苦练王羲之,并且比赛谁能成为第一。我们在水缸里注满水用以洗墨,隔三差五用墨黑的程度去测算用功程度。
谁知没过三月,在我们要共同检查监督作业时,同学小王哭丧着脸对我们说:他妈妈不让他用水缸洗墨了,要用那水缸腌咸菜,于是他无可奈何的跟我和小张宣布退出了我们虚设的洗砚池PK的舞台。于是剩下我和张同学仍然洗墨。时隔不久,我读到鲁迅的文章,读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格言,忽然明白我的人生道路不仅仅是属于洗墨,而是应该有更新的使命,而是应该用微薄的力量照亮自己,唤醒所有能唤醒的民众。以自己的星星之火或微弱烛光照亮自己的人生,照亮一切所能照亮的道路。我以笔为剑,走上文学耕耘人生之路。
后来,王同学成了猪肉哥,靠肉联厂发家,资产过亿。张同学加入中书协并成为某市书协副主席。不久前,王同学给我打来电话,向我诉说张同学的不是。“至于吗?要是没有那时我们共同发起的洗砚池,哪有他的今天?现在我让他写幅字,竟然要收我三千块钱,等于要给他送头猪”。让我转告张同学,张同学说“我现在润格一平尺就是六千,给他写幅四平尺的收三千元不都是看着老同学面子啊!我现在写字也是生意啊,要是都不收钱怎么生活?”停了一会,他接着说:“有很多熟人要字,说不就是写幅字三五分钟吗?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三五分钟是怎么来的,当他们休闲或娱乐的时候,我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天挥汗如雨,冬天哈水成冰,受过多少煎熬多少磨练!容易吗?好不容易把书法写成商品,能说要就要的吗?”。我说:要把书法写成艺术,而不仅仅是商品。张同学反驳道:经济社会啊!谁不在装神弄鬼啊!装出钱来就是本事,弄出效益来就是水平。一切手段都是为了名和利。说什么文化艺术啊,那都是幌子和旗号而已。他又恨恨地说:经济社会,发展就是硬道理,有钱就是大爷,咱两个加起来乘以十也不如这个杀猪的挣钱多,凭什么啊!不宰他宰谁!宰你你有油水吗?

(五)
临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蒙山为屏障,支撑起一方水土巍巍的脊梁;以沂河为母乳,流淌着圣贤传承的文脉。但又有多少英雄背井离乡,有多少名士远走他方。仿佛一方水土养育了他们,而他们的宿命,注定不在这里。
王羲之生于西晋太安二年(303),卒于东晋太元四年(379)。 “永嘉南渡”大族南迁来到了南方,从此南北文化一次伟大的交融,促发了江南文化的蓬勃发展。
饮水思源,从洗砚池到兰亭序,相隔着多少千山万水,多少人间烟火,多少气壮山河。洗砚池是书圣的根和源,是洗砚池养育着这种文化精神。几千里云水茫茫,数十年生死相系,书圣精神魂归故里。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政治异常黑暗社会异常动荡混乱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时代,一个是先秦,一个就是魏晋。同样有两个文化灿烂名家荟萃的年代,同样一个是先秦,一个就是魏晋。先秦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魏晋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给后世带来异常深远的影响。 尤其文学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不朽的篇章。
魏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百家争鸣之后另一个文化鼎盛时代,涌现了星光灿烂的文学名家和文化大家,形成独特的魏晋风范魏晋文化。
在魏晋的人物品鉴中,雅量是士人相当推重的一种品格。面对战乱频仍,人祸不断的时期,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魏晋许多士人往往能表现出分外的平静。他们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计得失,无意荣辱,通过摆脱外物的困挠,来葆持心灵世界的宁静合谐,并从中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自永嘉元年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有的大姓带领宗人部曲数百,数千家相携南下。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阳,“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北方汉人大量南渡的历史现象称为“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大批士大夫南迁,国家的分裂和文化的断层,形成文学的灿烂。王羲之没有诸葛亮的文治武功,而以兰亭序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的高峰,以书圣之名与智圣齐名,彪炳千秋,
书法为骨,文化为魂。从文学价值来讲,兰亭序堪称中国古文的经典之作或者巅峰之作,是文人情怀的典范之作。那种宇宙人生的感叹,对人生终极价值观的探索和追求,心有使命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满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没有这种文学情怀就没有这种艺术特色。甚至可以说,其书法艺术价值是建立在其文学价值之上的。
只有艺术价值文学情怀时代精神三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才能走向文化艺术巅峰,兰亭序不仅创造了若干笔法,也创造了若干情景交融的名词。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文章是志趣情趣意趣的表现。中国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历代文化的精华,首重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满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体现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的爱国爱家的浩然之气与君子之风。
书法是文化的修行,谁偏离了大道和正道,谁必被惩罚。唐太宗没有亡国,但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端。宋徽宗和李后主的艺术,是否传递着亡国之音?也是一个值得商榷和探索的命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书法亦然。所谓书道千秋,无论是文章和书法都是道的最佳载体,无道,则书必不佳,文章必不必看。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往往是文化坏了,风气自然就坏了,一切就真的坏了。
今天文化精神的气节全无,甚至从课本里把鲁迅挤走了。变态的文化变态的书法在大量充斥,多的是习气和戾气,少的是正气与志气。没有文化苦旅和精神的修行,缺乏文化的思辨与批判,我们的书道千秋会走多远?
(六)
书法的高峰,也必是文化的高峰。没有时代精神,没有历史高度,没有人文情怀,就没有艺术的高度。没有文学的情怀,没有人格的修炼,没有品质的升华,新时代的兰亭序就会是一个遥远的中国梦。
中国文化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的文化巨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站在历史文化的前沿,站在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之上。
2008年,首届全国书圣文化节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将临沂的书画热潮推向高峰。盛世书画,重放光彩和魅力,临沂每年的书画展如雨后春笋,书法爱好者数以万计,新人层出不穷,形成令人惊喜的蓬勃局面。
书圣文化节的举办,成为一种为城市增光添彩的文化现象。但我看到的往往是名利的追逐,而缺乏文化品质的研讨和艺术精神的弘扬。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高度扭曲和文化精神的高度没落。只有卑琐的欲望,没有远大的理想,自上而下只想赚的盆满钵满。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悲哀。
书道千秋,作为十大国粹之首,书法之道不仅仅是“笔冢墨池”技法的千锤百炼,也是诗和远方,是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文化的初心。古代没有那么多专业的书法家,而书法多姿多彩,今天热爱书法者日众,而离书法之道愈远。太多的书法家,或者是以此为生的书法工作者,有书无道,本末倒置,他们以书法的名义践踏着书法的真谛,甚至打着书法的幌子招摇撞骗,亦成为今天的文化现象和洋洋大观。
书法是一种学问,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照见,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高度历练。 书法的修炼,也是文化的修炼,精神的修炼和品质的修炼。在这个劣品充斥、书匠横行的时代,大多人只有技法的表达,而缺乏艺术的诉说,不能写出一种较高的层次品位和境界。没有高尚的灵魂,也缺乏值得推崇学习和尊重的人格,这不仅是书法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书法家是建立在学识涵养和文化情感之上的,打着人格品德情操的烙印。很多人写着写着就成了书匠,书匠也好,江湖也罢,也算百花齐放,虽泼墨如云,实胸无点墨。
“杜甫李白与怀素,文星酒星草书星。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冢墨池遗迹在。笔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浅浅深如海。”这是唐代裴说的《题怀素台》诗。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唐代张怀瓘《书断·僧智永》载:智永禅师作书40余年,写《千字文》800本,所积退笔满五大竹簏,将它埋藏,名做“退笔冢”。
文以载道。没有情怀,只有功夫是成不了兰亭序的,苏东坡在题二王书中写道:“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一点一竖顶天立地,一撇一捺左右逢源,“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藏头护尾,书法之道,无不体现着做人处事的哲理。
唐太宗带走了兰亭序,虽然殊为遗憾,但作为一代明君,其书法造诣亦颇有成就。这书法的熏陶是否有助于治国理政,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历史上宋徽宗书画双绝,难免靖康之耻,李后主千古词帝,成亡国之君。可见再伟大的爱好,也必须建立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基础上。
没有文化的高度,就很难会当艺术的绝顶,也很难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建立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就要勇于探赜索隐,直面人生,找到文化的主题、时代的命题,社会的课题。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和高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建立的普世价值,来塑造重点,打造亮点,使临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得到质的飞跃。

(七)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自古及今,又有多少大英雄和真名士呢?
历史悠悠,文化悠悠。若干年来,王羲之故居院内的夕阳普照,曾经与沂水拖蓝、文峰积雪等共为著名的琅琊八景。如今,大美临沂处处欣欣向荣,步步是景。洗砚池如月牙形的一泓碧水,水波不兴,静静地吸收着天地精华,从而吐故纳新散发着时代的馥郁,不仅成为历史文化的胜地和圣迹,同时成为文化精神的代名词,成为千百年来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度和精神坐标。
每一个文人雅士书法家都具有砚池情怀,多少人千里迢迢奔赴而来,只为一种文化的朝圣!洗砚池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照见自己的艺术人生,都可以书写自己的艺术情怀。
每一个地方,都因诞生过杰出的名人或伟人而自豪和荣耀。人杰地灵,地方名人是代表地方的最佳名片。一个没有历史名人的地区,便令人感觉失落和枯燥。
普照寺的夕阳留入史册,普照寺的钟声也已沉沦,历史的幻影和投影,有的惊鸿一瞥触目惊心,有的叱咤风云抓铁有痕。
历史,仿佛游园惊梦。
我在一个个历代名家碑刻面前流连忘返,在一个个历史的遗迹中致敬先贤,每一种思想在不断升华,在宁静致远,在荡气回肠,在返璞归真。这些古今碑刻,每一个都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坚实的足迹。也几乎每一个都多少汲取过洗砚池的营养,在洗砚池文化的滋润中,即便碑刻残噬了褪色了,依然会昂首挺胸继续走进历史的书行。
以羲之之情怀,书时代之烂漫。千年洗砚池,不仅是书法精神,更是文化精神,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启示。一池清水,正本清源,照见本心和初心;一池墨香,监古察今,修炼着道德和品行。
步步是景,不如处处生辉。转朱阁低绮户,我看到盛世中国,洗砚池越来越青春焕发,每一滴水都蕴藏着不竭的精神力量,以正大气象福泽人间。

写罢此文,意犹未尽,遂以洗砚池为题写了首小诗附后!
洗砚池(诗歌)
高明贤

历史文化的长河里
我总是听到冼砚池汹涌澎湃的声音
金声玉振
万卷书香墨香里
我总是看到洗砚池风华绝代的英姿
龙跃天门
天道酬勤
洗砚池水滴石穿,滴水成金
每一滴水都成为
中国文人墨客的气节和典范
养育我们的精神
厚德载物
洗砚池真水无香,只有墨香
每一滴墨都让
中国文字熠熠生辉
滋润我们的灵魂
一池天心,繁星点点
拥清风明月入怀
书写今古传奇
两亩墨田,花开朵朵
揽梅兰竹菊入梦
挥洒正大气象
或取诸怀抱,涤尽浮华
或因寄所托,洗尽铅华
或游目骋怀, 阅尽繁华
一觞一咏
每一个字化为行云流水
盛开文明之花和艺术的奇葩
沿着先贤的文脉
掬一把洗砚池的水
光彩照人
采一丝洗砚池的风
香远溢清





审核、校对、图片提供:薛俊堂主任、高丽主任及王羲之故居其他有关工作人员
【作者简介】高明贤,山东临沂人。羲之故里,翰墨飘香;蒙山励志,沂水怡情。不断以诗歌磨砺和净化自己。做过媒体记者,报刊主编,出版诗集《远方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