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简史
先秦时期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曾明确地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我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
2
方法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放松肌肉、消肿止痛等功效。
拔火罐的方法主要是先拿起酒精棉球,用镊子夹住,然后点燃,放入罐内燃烧30秒钟左右,然后及时将罐放在皮肤上。这时罐内属于负压,可以牢牢地吸在皮肤表面。
通常存放罐的时间是15~20分钟左右,时间不能太长。时间结束后,在皮肤的一侧轻轻按压皮肤,使皮肤凹陷,让外面的气体进入罐内,这样就能顺利地拔下罐。
拔下火罐后,要保持局部伤口的清洁和干燥,同时加强保温,注意不要感冒。拔完火罐后不能马上洗澡,洗澡会对皮肤造成二次损伤。

3
功效
拔罐的主要功效是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所以拔罐主要的作用是散寒通络,祛湿气的效果非常弱。拔罐属于中医的外治法,针刺、艾灸、拔罐、刮痧都是中医的外治法。
拔罐是靠火将罐内的氧气燃烧掉,然后依靠外界大气的压力将罐吸附到皮肤表面,吸附到穴位和经络上发挥治疗作用。拔罐留罐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控制在5-10分钟,拔罐时间过长会引起局部的水泡。
同时拔罐会留有罐印,通常罐印消除的时间是5-7天,所以每周拔罐的频率要控制在1-2次,即上一次的罐印完全消退再进行第二次拔罐,如果将罐留在以前的罐印上更易导致局部起水泡。
4
痛门理论(PGT)
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局部损伤是一种伤害性刺激,拔罐通过改变脊髓和脑内伤害性感受器水平的信号处理来影响慢性疼痛。Melzack和Wall(1965)提出,细神经纤维和大神经纤维(接触、压力、振动)都将疼痛信号从损伤部位传递到脊髓背角的两个目的地,然而,传递细胞将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阻碍传递细胞的活动。细纤维和大直径纤维的活性都会刺激传输细胞。细纤维阻碍抑制细胞活性(倾向于激发传递细胞活性),大直径纤维激发抑制细胞活性(倾向于抑制传输细胞活性)。因此,大纤维(触摸、压力、振动)活动越多,疼痛就越轻。通过拔罐和其他反射疗法激活痛觉感受器,可以刺激“A”和“C”纤维,并参与脊柱-丘脑-皮质疼痛通路的活动。当对皮肤施加刺激时,有关刺激的信息传递到大脑时,它会产生活跃的受体-纤维单位的数量增加。由于许多较大的纤维在没有刺激改变的情况下是不活跃的,因此刺激往往会在大纤维中产生不成比例的相对增加。因此,如果突然对皮肤施加压力刺激,不仅会激发“T”细胞,还会部分关闭突触前门。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受体纤维单位增多,激活单位放电频率增加。大纤维和小纤维输入产生的正负效应趋于相互抵消,从而使T细胞的输出缓慢增加。如果延长刺激,大纤维开始适应,产生相对增加的小纤维活动。结果,门被进一步打开,“T”细胞的输出上升得更快。如果此时通过振动或抓挠人为地提高了大纤维的稳定背景活动,细胞的产量就会下降。拔罐疗法可以通过抗伤害作用和抗刺激来减轻疼痛。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拔火罐在多大程度上诱导了这种机制。但人们认为拔火罐刺激痛觉感受器,从而增加冲动的频率,从而最终导致痛门关闭,从而减轻疼痛。
弥漫性伤害性抑制控制(DNICs)
即“一种疼痛掩盖另一种疼痛”,或者疼痛抑制疼痛。拔罐引起的皮肤和毛细血管局部损伤可能引起伤害性刺激,从而激活DNICs。这一机制需要强烈的条件性刺激来减轻疼痛。这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通过触发DNICs或通过清除氧化剂和降低氧化应激来发挥作用。拔罐疗法可能通过对机械刺激敏感的神经产生镇痛作用。这一机制类似于针灸,它激活与DNICs系统相连的Aδ和C神经纤维,这是一种被描述为“疼痛抑制疼痛”现象的疼痛调节通路。

反射区理论(RZT)
Sato等人(1997年)描述了内脏器官对躯体刺激的反应,并显示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刺激包括皮肤和周围关节在内的躯体结构可以对实验动物的心血管、膀胱和胃肠功能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拔罐疗法中,当病变器官通过自主神经向皮肤发出信号时,皮肤的反应就会变得柔软和疼痛,伴有肿胀。拔罐后皮肤感受器被激活,整个过程将导致通过神经连接增加皮肤和内脏的血液循环和血液供应。
5
一氧化氮释放理论
一氧化氮(NO)是一种信号分子,介导血管扩张,调节血流和体积。NO调节血压,参与免疫反应,控制神经传递,参与细胞分化和更多的生理功能。拔罐疗法可引起内皮细胞释放NO,从而引起某些有益的生物变化。这一机制是用“一氧化氮释放和血液循环增加理论”来解释的。一项实验表明,在大鼠皮肤穴位周围,L-精氨酸产生NO的酶表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刺激过程中从灌流液中回收的活性物质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在药理和化学上都被认为与NO类似。EDRF是动脉和静脉释放的一种不稳定的体液物质,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此外,NO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与EDRF非常相似。研究表明,一氧化氮的合成对于伤口胶原的积累和机械强度的获得至关重要。拔罐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和增加真皮血流量,这一点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治疗区域的血管通过拔罐通过释放腺苷、去甲肾上腺素和组胺等血管扩张剂而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增加。Tagil等人(2014)发现与静脉血相比,拔罐血液中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更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更低,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更高。拔罐疗法所产生的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可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抑制白细胞粘附和迁移,以及减少平滑肌增殖,所有这些作用都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6
免疫系统激活理论
拔罐可能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首先,拔火罐通过制造人工局部炎症来刺激免疫系统。第二,拔火罐激活补充系统。第三,拔罐可以提高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产物的水平。YeLH(1998)的一项研究表明,拔罐对人体免疫球蛋白有双向作用,能纠正不规则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正常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影响,其调节效果与原功能状态有关。Zhang等(2001)报道了拔火罐可以提高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红细胞作为血红蛋白的载体,是一个重要的防御系统,负责识别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肿瘤细胞和效应细胞,结合细菌和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此外,Zhong等人(1999)发现走罐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的绝对值明显升高,表明走罐可以提高红细胞的免疫功能。Chen和Li(2004)认为,拔罐是自身溶血的表现,它能产生类似组胺的物质,从而增强组织和器官的活性以及免疫功能。YangGuo等人最近的研究(2017)提出,当刺激皮肤表面时,微环境会发生变化,物理信号会转化为生物信号,而生物信号也会在体内相互作用。这些信号级联激活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7
血液解毒理论
拔罐产生的负压吸引有利于从化脓液、渗出液、细菌所产生的毒素以及组织溶酶体中提取毒素,从而达到清除毒素的目的。拔罐还能促进肉芽的生长和创伤的恢复。一些研究报告说,静脉血和拔火罐的许多生化、血液学和免疫学参数有显著差异。刺络拔罐血液中的尿酸、尿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明显较高。Daniali等人(2008)报告说,刺络拔罐血液中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谷草转氨酶和铁的浓度很高。此外,刺络拔罐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粘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此外,拔罐可以影响人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减少糖尿病对血红蛋白分子的副作用。根据SumeyyeGok等人的说法,血液流量的增加可能会促进毒素和废物的释放,改善当地的营养状况,最终促进新陈代谢,支持健康方面,并消除致病因素。
8
研究进展
近年来,拔罐疗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拔罐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负压吸引、促进外周血循环、提高免疫力。
据报道,拔罐疗法的效果包括促进皮肤血流、改变皮肤生物力学性质、增加疼痛阈值、改善局部厌氧代谢、减少氨化和调节细胞免疫系统。
免疫调节理论认为,通过皮肤刺激改变微环境可以转化为生物信号并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Shaban和Rarvalia提出了遗传理论,该理论认为皮肤的机械应力(由于低于大气压)和局部无氧代谢(部分剥夺O 2),拔罐期间可以产生生理和机械信号,可以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在刺络拔罐疗法中,表面划痕可以激活伤口愈合机制和基因表达程序。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世界医学奇人,央视十大杰出国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班结业,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毕业,现中医大师,主任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师资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世界生态诗刊总编,世界中医药研究与发展总编,获美国国际开放大学传统医学终身成就奖,日中医学学术会议终身医学学术成就奖,六项国家医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及二项中国医学国家科技进步奖。
由于从小因病残疾,故经历坎坷,无职业和固定收入,靠几十年勤奋自学传统中医理论, 创建了残疾人家园中医药论坛, 实践了古人的徒步吟诗写诗新疗法的医治效果, 先后徒步行走西藏墨脫县, 5万里海岸线,5万里长城全程路, 红军2万5千里长征路, 万里长江生态环保路, 万里黄河生态环保路,徒步20年间先后走过大半个中国的2千多个城镇 ,徒步诗疗总路程14万1千多公里,同时创建了生态环保论坛, 全球中医药论坛,沿途诗写随笔近万首,发表千首,不仅治好了自已的精神病, 还治好了我被医院确诊回家等死的肺癌和乙肝病,自学获得多所大学毕业学历。
具有气功针炙推拿,中医药理疗,诗文创作,书画篆刻,艺术摄影等多方面的技能,主治:各种疑难重症及医院治疗无效的病,肿瘤,肝癌,肺癌,胃癌等各种癌症,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类风湿等疗效显著,特别是多年来对诗歌创作与心理喑示及催眠疗法有独特的理解和建树,作品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文艺山花入围奖和中国作协魯迅文学荣誉奖,同时获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朮大师成就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和平勋章,并被聘为世界文艺宣传大使,现为中英艺术基金会艺术顾问,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客座教授,荣誉艺术博士。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自然医学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诗坛一怪,民间著名诗人,简介被选入多种《中英美世界名人录》。
数十次参加省市全国艺术博览会,北京等地举办个人根艺盆景展,并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展,作品被中国文物古建筑基金会,国家奥运委员会,中国紧急救援民政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抗震救灾活动等义卖捐献,中国艺术家杂志,大众科技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和艺术馆,中央党校等多家收藏,以刻人物佛像为主。被国内诸多名流艺术馆收藏,受到过北京市市委书记刘琪和省市主要领导人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