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有一条不寻常的旅游道路,这条路就是泰山彩石溪景区旅游路,她起初是因林场工人每天肩挑树苗搞绿化,长时间行走踏出的小路,现已将其打造成一条双向车行和环绕步行旅游路,一条以服务文游为核心,且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游览道路。

泰山不仅为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还是世界地质公园。大自然不仅造就了泰山拔地通天的雄伟山姿,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深沟峡谷、悬崖峭壁、奇峰异景和微妙景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陶醉。孰不知,泰山之桃花源则-丝毫不逊“武陵”。

艮古以来,泰山几经沉浮、地热岩浆混杂,造就了这色彩斑斓彩石景色,但见这里清流漫石,绿荫遮峰,仙雾飘渺,鸟语花香,再加上戏水于溪的赤鳞鱼,粉染川谷的桃花林,亦梦亦幻令人陶醉。然而,旧中国的泰山森林覆盖率不足2%,几乎是一座秃山荒岭,满目疮瘦。新中国诞生后,在历任场长的带领下,植树造林18万亩。1961年郭沫若先生登泰山时,面对无边绿海,咏有“人功方峻级,绿化到山椒”的诗句。

彩石溪旅游道路全长8.942公里。沿路4座桥、29道涵洞。石溪景区为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区域,道路改造工程项目设计和建设难度大,标准要求高。但在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树木、山石等自然资源,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文景观。

亘古以来泰山之阳、汶河两岸,圣贤辈出、文明相传。历代帝王圣贤封禅朝拜泰山,多以中路为主,从山下到山顶汇集的大量的人文景观,可谓是“不朽的历史文化教科书”和“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东路也作为古御道,周成王封禅泰山时,当地的村民“挑山”相助,“挑山工”延续至今;汉武帝八次封禅泰山,且五次亲登山顶也都从东路而上。而泰山西部具有“世外桃园”之称的彩石溪景区,作为民间登山进香、民间信仰的“登天之路”,则保持了自然的景色。

新规划建设的彩石溪旅游道路,将人为设施与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一头连着市民、游客,顺河而下,在广袤的汶阳田寻找大汶口文化的遗迹和史前文明的踪迹,它一头通向泰山和千年不断地香客,乘坐桃花源索道便可通达“天堂胜境”,在此可体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思想境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该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充分体现了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了人游与车行的彻底分离,人行道皆亲近自然和水体,沿途服务设施和景点的打造,均周到考虑了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的改造也充分考虑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彩石溪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中,注重发掘和保护该区域独有的文化和特色。桥梁作为人造景观设施,既具有地方标志性特色,带动了整个工程的文化和景观品位的提升;建筑是重要的文化景观标志,将路边的碧峰寺、螭霖鱼博物馆等建筑群,以及有特色的自然景观造型进行了文化的挖掘和景观的改善。与登山中路主要体验传统文化不同,此路还着眼未来、为泰山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将该路起点集中规划建设以泰山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为主题的综合区域及文旅融合产业园区。泰山文化是一个地域性多元融合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按照主席关于“四个自信”的要求,我们将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与新时代精神引领世界文化潮流,进而展现中华文化坚定自信、彰显民族迈步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供稿 | 张春国 编审 | 李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