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逢张镐君准备将平身著述编辑出书,心中欣喜,暗中祝贺,为什么是暗中祝贺,实乃命运各殊,天各一方,只能鸿雁传书,视频相见。
镐君托我为书作序,实在是抬高于我,也感觉甚有压力,恐难尽心中无限欣赏敬佩之意。因为镐君和我常常提到一句话:
文章千古事!
从这句话里我感受到了文人的严谨,进而执著,而镐君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现代人的大众观念里是为居庙堂者,殊不知利噬魂,名伤神,多有身不由已,口是心非事,又兼抽身乏术,顾虑拖累,而布衣之洒脱,能接于地气,通于灵气,更能固守灵魂中的真我傲骨。
现摘录我在《南部名作精选》发表《张镐诗选》时写的一篇编者按,能窥镐君诗作外在轮廊之一二:

编者按:张镐君工于律诗词赋,二十年前即慕其名。更有书法行云流水,实为巴楚才子。惜其怀才不遇,身世坎坷!虽居陋室而行于巷陌,往来亦非白丁。故交好友或从政爱民,渔水相依;或园丁育人,驯灵化龙。今八十高寿,感于人生长路,滋味万般,所成之诗每多雅致,笔走龙蛇,气韵袭人。对仗工整,用词考究,颇得唐诗宋词神韵,典故拈处,颇得元机,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款款道来,小火烘焙,不疾不徐,所参所悟红而透紫,天成佳句岂非庸手可得,和弦岂是寻常知音!镐君学识之博,信乎!
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治国齐家平天下是每一个传统读书人的理想,镐君命运多舛,少年失意,怀才不遇,诗中每多陶渊明的生活意诣,半是遁世,半是精致。妙趣气韵颇为摄人。
然观律诗《七夕》,却独树一帜,立意忽转,既合于现实,发于肺腑,亦接于地气,触于敏机,实有杜甫之仁。惜此类诗词镐君收录太少,不足烘托入世之切,切肤大众痛点之真,镐君之诗多为经典,盼二辑早出,且能多寻根拨髓之文,传世比肩于李杜苏陆,当为传世典要之齐眉也!

此编者按随诗选发出后,反响非常热烈,点击阅读二万余。
印象最深刻的是谷人先生的评论:“张老师的诗文透露出浓厚的传统汉学韵味,前些年他曾获得《四川日报》副刋散文三等奖。 那时的评奖绝对是凭真才实学,试想,这个奖的含金量有多重! 不象现在靠关系,送银子,拉网票去获取。特别是那些从旁门邪道,地摊打药里评出的全国xx杯X等奖,全国xx年度优秀作品入选诗人… 只要你交钱,想要个联合的奖都有!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老人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标准的颜体!老人的楷书明显出自于唐楷颜家,其字宽松奔放,气象博大,一笔一划又展现出俊峰骄气,秀瀑之凝练风貌。赞!多才贤明的先生!”
而镐君以为我写的“按”多为溢美之词,以为文章千古事,当究其内涵,书其不足。其实相应内容“按”中应已包含一些,只是偏于粗泛,只是一个大轮廊的勾勒。
镐君诗作概括为三大亮点:
一、精致。二、气势。三、圆融。

先说精致
精致相对于生活,乃物化之体,相对于诗歌,则为心量的产物,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陶醉,世界就有多唯美,她确与富贵贫贱无关!如:
四时读书乐四首
一
春风拂槛水绕廊,
莺歌燕舞百花香。
门前西岭披朝霞,
阁外东溪盛晚妆。
日午亭榭游云暖,
夜静小桥流水凉。
对此读书乐何如?
窗下展卷诵华章。
以上内容为春天读书的书写。"春风拂槛水绕廊, 莺歌燕舞百花香。”单从意象设置上看,春风的拂槛多见,而水的绕廊在乡村生活中应难见到,但作为一个诗人,那种春天荷尔蒙爆棚的气息中,却能在思维中拓开一方领域,其意象美感的心象化里,山树均可为廊,无廊不得其浓郁,这是心象的情致,也是心量的高度。
感受到的春要让读者领略到的春更近或更有味道,用字设景当取于心,用于心,自然而然。“门前西岭披朝霞,阁外东溪盛晚妆。”东和西是实际的方位,具象中有虚实两点,那就是“门”和“阁”,门外之景是看到的,阁外之景是凭记忆想象的,或者是通感感受到的,即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传统象数思维。
此诗一联隐含着自然界内里的“动”,二联却让画面趋于心理的“静”,三联写体感的寒凉。四联破题,完成了整首诗在生活体验上的精致格局。
二
桃李纷飞有余香,
落花流水两茫茫。
蝶戏彩莲蝉鸣柳,
鱼跃浮萍鹭棲杨。
棋罢弄琴恨夜短,
诗余醉酒消日长。
谁云此非读书处?
倦倚青松对斜阳。
此应为夏日读书乐,“棋罢弄琴恨夜短,/诗余醉酒消日长。”这联则有放荡不羁之意,此种情状亦和读书事互为催化,其“倦倚青松对斜阳”就愈显其放逐己心的遁世情结。这亦是镐君少年失意于豪情诤言的一种生存结果吧。
三
帘卷西风霜叶黄,
雁阵南飞关山蒼。
昨秉香烛赏秋月,
今插茱萸赴重阳。
云压残菊露湿径,
风扫落叶雨敲窗。
书声琳瑯琴声雅,
莫负少年好时光。
四
云罩蒼松雾锁江,
峰峦重披旧时裳。
翠竹频缠几缕雪,
腊梅更染一层霜。
渔火点点照溪水,
牧笛悠悠绕山乡。
夜半高歌凌云阁,
梅雪和月到寒窗。
在《四时读书乐》三章和四章中,各为秋冬读书乐,则显严谨,严谨人知为德之美,却不知严谨的另一面是沧桑,若拟春夏为少年,则秋冬则是壮年和老年,其成熟的心智里,读书之乐显然已经渗杂了太多的自慰和无奈。将读书乐四章对比着读完,横向上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在的精致,在纵向上却又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心路上的矛盾,体认上的生命走向点滴。

再说镐君诗作的“气势”。
有气无势则难有应力,以势驭气则能当万钧,能御风雷,读镐君诗歌最明显的感觉是大气。某些句子气势若虹,但立意一般,如某些吊唁诗。但整体上看镐君之诗始终贯彻着内在的,发自丹田的文气。如:
定风波.预拟明春不赴蓉
——复鸣皋兄
日照家山逐寒云,
园梅迎来处处春。
准拟明朝朝天府,
起舞,
两袖清风见故人。
坐骑选定千里马,
驾驾!
半乘彩雾半腾云。
蓦然一夜兰花放,
好棒!
幽香锁梦不放行。
此诗最后一段,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不一般的豪气和霸气,从而突破了立意和文气的锁链,就在体认上具有了一定的文本高度。

再说说镐君诗歌的圆融
圆融分两方面,第一种圆融是对典故的使用,这一手法看去都是信手拈来,云淡风轻,却需要博学和组织语言的高超能力。
比如《寄友人》中的句子:"敢将清贫比顔回,莫把孤傲笑冯驩。燕栖梁巢三冬暖,鹏寄篱下六月寒。"这里用清贫比孔子的弟子颜回,用孤傲比孟尝君门下冯驩,这让后句的"燕栖梁巢三冬暖,鹏寄篱下六月寒。”的生活哲理有了更广阔的咀嚼空间。
再比如:
金缕曲.忆旧游
——赠冯贵华同志
寻芳到山家。春意浓,携挈华莲,来看小花。桃李遮断天台路,香风细柳微斜。娇声脆,惊飞栖鸦。欣逢诗才有二李,谈笑间,檀口吐烟霞。廿年前,婉如昨。(上阕)
以上"小花”是一个高中生的李姓文学青年,镐君与冯站长同去拜访,同路者有"华莲",这里通过巧用名字中的字,构筑了一种春光旖旎的意境,而“桃李遮断天台路,香风细柳微斜”。文句中既有蕴含对二李才华的夸赞,又有对小姑娘娇巧玲拢的隐喻。而檀口吐烟霞则是对两位李姓女孩才华与口才的肯定,一个檀口的香,一个烟霞的灿,真的有着入木三分却不着一字的精妙。从这里看,其诗歌的圆融就有着遣词造句,对景天然的文字组合能力,令人拍案称奇。

再观镐君的小说和散文。
理性和冷静
镐君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散文《空城计探微》,这篇散文让我清楚,镐君是一个清醒的人。清醒就不会从众,而从众心理在我们这代人已深受其苦,从狂热而变异为冷漠,从理想蜕变为物质,这个漫长的过程留下的只有虚荣,只余三观上大义凛然而又似是而非的虚伪。而镐君当年正值二八狂热之龄,却在质疑智者。
诸葛孔明是智者,司马懿又何曾不是智慧过人之人,只是我们习惯于给敌人以无能的幻构,这种幻构将会助长浮夸和自大,而忘却了逻辑的常识。
而镐君拨云见日,从人性这个最接近真理的角度去剖析了司马懿和诸葛孔明,对他们之间博弈的胜负理性地作了判断。该文徐徐道来,文脉舒缓轻柔,微笑而带戏诌,显现着睿智老者的深邃。
小说《梦回童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镐君将内心坚持的美好幻灭给人看,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文琴的美丽不是单纯的美丽,她是“我”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印进心中的亲情美,而在生存这个基本的人性面前,她却带上了污点。
“我”的母亲正直和无私,正好反衬了文琴的世俗和自私。但母亲却病饿而死,而文琴却用俗气滋养出了愈发娇艳的美色。
在小说中,这是两个最亲近的人,却又如何不是两种碰撞的生活理念,她们互相纠缠着,矛盾着,直至结尾,两种理念也无法和解。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上的矛盾,更是传统文化与生存之间的逆差。小涚看似对正直与无私的颂扬,实则激发了读者对道德和人性在生死面前的更深层思考。
作品人物形象鲜活,结构铺陈颇有特色。
小说《脉脉此情谁诉》,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角色的多维变化,男主人公带领乡民共同致富。而女主人公则溶入了工业化的社会大潮,在多元经济的格局里作弄潮儿,她的认知和格局肯定与男主人公不在一个维度,带领乡民致富已非百亿富豪所能降格的历史使命。在一个多种人生价值并存,多种角色快速转换的发展型社会里,存在即是合理,但这中间的情感纠葛,观念嬗变,历史是非,道德定位都是一些全新的处女地,能客观地展示,给读者以思考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作品通过对相会前的心理描写的强化,最后代入失望的情节里,运笔笔法娴熟,对人物刻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了强力的感人效果,有着很强的带入感。

综观稿君作品,也许由于篇幅原因,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补充,许多经历未能留下痕迹,比如打工经历诗作和小说散文基本未见涉及,诗歌在《夜雨怀友——江西吉安工地寄鸣皋兄》中仅从侧面作过描写,对打工人的生存现状,思想情感以及这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定位,社会定位未见书写。
这也算是一点小遗憾吧!
(图片来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