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小议
文 /张镐

童年时候,我读过一篇胡适之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这先生经常把“差不多”掛在嘴上,凡事都是“差不多”。记得差不多先生有次生病了,找人去求医,这人没有请到医生,倒把一位牛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觉得医人同医牛不是差不多吗?就同意牛大夫的治疗。牛大夫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结果,差不多先生一命呜呼。临死前,他吞吞吐吐地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呢!”这就是不认真的下场,事事只求差不多,结果搭上了性命。
近来,我在电视里看到好多人说话,句句离不开“然后”。我不是说“然后”不能说,而是要用得适当。这些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中,短短的一席话,就说了好几十个“然后”。你只要留点神,就会发现把“然后”一词掛在嘴上的人却实不少。如“我然后去淘米,把米然后下锅,然后才生火做饭,然后就等孩子们放学回家吃饭……”
“然后”何其多!不过,这个以先后顺序排列的事件,后者却属然后。何况出自一位没有文化的农妇之口,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象“今天我在图书馆借了一套《悲惨世界》,然后我把一个月前借的《百年孤独》先还了,听说《尤利西斯》是一部难懂的“天书”,然后把它借到手,我才不信它就那么深奥。吹牛!"幸好他没有在“吹牛”的前面加上“然后”。

能读懂上述名著的人,无疑是一位高深的文化人。可是,从这一用词听起来,就感到特别逆耳了。假若你正在吃饭,听到这席话,定会倒胃,把飯从憋不住的笑声里喷出来。殊不知上述这些名著,将对那些“博学的先生”的理解力要求得很高很高。
“然后”已成为个別人的口头禅,这种语病,看来无关大局,更没有差不多先生那样的严重后果。反过来一想,建国几十年了,在新社会成长的人,至低都上过中学,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犯这种病,就不可理喻了。
差不多——究竟差多少?要是差得太多,然后怎么办?
(部分图片来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