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七十年迎亲方式的演变轨迹
迎亲——男方到女方娘家接新娘,是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的首要环节。凡结婚者,都经历过人生这一场景。但人作为被历史大潮裹挟着的一粒细沙,年龄不同,这一场景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与新中国同龄,亲眼见证了七十年间中国南方(浙江宁波)乡村民间婚嫁中迎亲方式的演变。这种演变,刻录着清晰的历史和经济演变轨迹。
建国初期的花轿迎亲
我儿时亲眼看到过花轿迎亲,在四五岁时(约1954年前),邻村不远处一户人家嫁女,那天是用花轿来接新娘子的。
轿子很漂亮,场面也颇热闹,乐器吹奏着,新娘上轿时,是由她哥抱出门再塞进轿子的。新娘子的母亲,还一路哭着跟着:''囡啊囡啊,你狠心啊,离了娘到老公家去吃魚吃肉啊……'' 与其说哭别,还不如说是在祝福。据我们家乡的习俗,女儿出嫁,有哥则由哥哥抱上轿,没哥哥的,由娘舅抱上轿。如果没有哥哥或娘舅,该如何上轿,我就没有去查究,所以不甚了了。至于为什么须哥哥或娘舅抱上轿,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防止娘家的财运被女儿带走,所以抱上轿就能切断女儿出嫁时与娘家的''路脉'',或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象征着不许回归——当然,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人主观杜撰。
旧时花轿,很有档次区分,最高档次的抬轿者须数十人,这类轿子当然是皇家专用的,民间禁用,否则就是僭越,有被杀头危险,第二档次是八人抬大轿,是高级官员用的。民间婚嫁能用的,大多是双人抬或四人抬的轿,前后各一人或两人,轿内坐着新娘子,抬起就走。
又据说,那时有租轿行,与现在出租车公司或婚纱行一样,出租轿子赚钱。民间的轿子也分为结婚专用的和其它用途的。结婚专用的做工考究,嵌着木雕龙凤,以红色为基调,很喜庆,其它用途的轿平实无华些,只代步,江浙无马,旧时名人出行,就兴坐轿,以示身份尊贵。
我总感到,花轿迎亲,虽传统喜庆色彩很浓,但裹杂的封建意识也太强烈,租轿费用贵,难为了穷人,1955年起,花轿绝迹了,我认为这是历史进步。
元宝篮或农船迎亲
1955年起,也许国家提倡移风易俗,厉行节约,总之,自我五六岁以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婚嫁时动用花轿了。
元宝篮
那时农村婚嫁迎娶新娘子,多用''元宝篮''代轿。两人抬篮,一前一后,新娘子坐于篮中,前后各走着一排迎亲队伍,抬着各种嫁妆,有家俱、被褥、衣物、热水瓶之类的,琳琅满目,往往引得路人驻足观看,纷纷评价着新娘容貌和陪嫁品多寡。当年我姑姑出嫁,就是被用''元宝篮''抬着出门的,那时我五六岁,哭着跟着人流半里之多。后来人小跟不上,只能看着这支队伍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因为平时姑姑待我太好了,简直是第二母亲,所以她出嫁,我童稚的心真的很难受,这一幕,至今难忘。
那个年代,也有以船代轿的。只要男女方河道相通,娶新娘子的男方,就把农船布置得喜庆点,迎亲队伍八至十人,摇至女方娘家。娘家对迎亲队伍一番礼数后,新娘在陪客(新娘子要好的闺蜜或朋友)的''卫护''下,高高兴兴地下船,由男方迎亲队伍''吱呀吱呀''地摇离娘家……
1958-1961,农村结婚几无酒席,亦无接亲仪式
在这三年特别困难时期,农村都办起大食堂,人人都发饭票,都处于半饥状态,那时候男女结婚,没有条件办酒席,大多简朴得没得仪式感,接亲既不讲究交通工具,也不讲究人数。因为双方都无条件招待宴请。如果一方宴请了另一方,则招待的这一方用尽了饭票,自己只能十天半月地饿肚子,所以那时结婚,大多是分几粒小糖,以宣告某某和某某结婚了。
那时候,连小糖也是奢侈品,没有特殊路子买不到。笔者一位远房姑姑,只得用番薯土法煎糖,又将煎出的暗红色的糖用剪刀剪出颗粒状,用纸包起来,分送给亲朋好友,以示自己出嫁了。
文革起,“革命化婚礼”盛行
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了,受''破四旧''大潮冲击,也许人们“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农村婚嫁习俗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元宝篮''已没人敢用,认为被抬着有资产阶级嫌疑(尽管人们对资产阶级概念还未搞清楚),坐船倒马马虎虎还能接受,但迎亲船也不搞喜庆性点缀了,因为喜庆点缀也有复旧嫌疑,男方可以摇着朴朴素素的船去接新娘子——我的表嫂,就是我们几个人摇着生产队的船接来的。
农船接亲
有的地方,新郎新娘相距十里八里,作兴步行迎亲,路远些的,步行+乘公共汽车(注意,不是现在隔几分钟一班的公交车,而是隔数小时一班车上人挤人充满汗味和屁臭的乡下旧公共汽车,有时还因买不到票而眼巴巴看着汽车绝尘而去后又得等数小时)。那时的迎亲队伍或陪新娘女方伴娘,一行十余人,只新娘新郎胸前别一朵红花以示区别,其余伴行的,只讲究衣着整洁即可。
郑重提一句:那个非常时期的婚嫁,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但有两样东西人人是不能少的——毛主席语录和像章。所有人胸前都佩着毛主席像章,且新郎新娘胸前的是最新版的;所有参与迎亲或送亲的人,包括新郎新娘,手中或口袋里必须要有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以备婚嫁中随时用于''敬祝''。
“文革”时期的农村婚礼
十年文革结婚礼仪可分为前后两段,各有不同
文革前期(1966年至1971年),农村婚嫁礼仪完全讲究''革命化''了,婚宴前全体人包括新郎新娘必须先''敬祝'',''敬祝''后再集体唱''三忠于''的歌。歌毕,婚晏才能正式开始。那个年代,有的新婚夫妻为表示''革命化'',婚后第二天就参加生产队劳动了,以示“结婚革命化”。
1971年底起,“9.13”事件爆发,上述婚嫁礼仪方式转向,不再''敬祝''和''唱忠字歌'',但婚礼排场仍非常简朴,仍旧强调绝对“忠诚”。
七十年代后期起,自行车车队接亲成了新潮
1975年以后,农村经济形势慢慢向好,农民家庭自行车逐渐多了起来,但自行车当时在农村仍被视作奢侈品,十家只有一二家才买得起,所以拥有者很珍惜,于是婚嫁中的迎亲出现了新潮流:自行车队伍迎亲,一时非常时尚风光。
十几辆崭新的自行车(由男方向亲友借调汇集),前后相距三五米,一溜烟在路上行进,骑车的都是新郎方的人,车架上坐的除了新娘,都是女方送亲者(伴娘),第一辆车架子上坐着新娘,第二辆自行车架上坐的伴娘,手提着一只内燃的火熜(铜制的家用取暖器),在行进中不断往火熜内添香料。香料受热后一路外溢香气,弥漫一路,引得路人围观者纷纷做起贪婪的深呼吸,默默报以祝福。
火熜
自行车迎亲的阵式,在当时非常流行,笔者当年迎娶妻子,以及大妹出嫁,都是这种方式,所以至今难忘。
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启汽车接亲新纪元
八十年代中后期,自行车已在农村普及,迎亲再用它显得不夠豪华了,于是接新娘方式开始向汽车过渡。一般是由男方通过关系,向已经购置了小中巴的企业或单位,租或借一辆十几座的小客,迎亲时风风光光开到女方。当时农村很少有汽车,自然视为高档交通工具,女方脸上倍儿有光。迎亲队伍受款待后,新娘和伴娘一并上车,直达男方家门。车一到,鞕炮瞬间响成一片……我小妹当年出嫁,就是以这种小中巴作为喜车的。
再后来,接亲汽车越来越向豪华小车发展,奥迪、宝马、奔驰……有人为了彰显阔绰路子粗财气足,调集的不但是名车,而且还讲究清一色。于是有人为了更胜一筹,不仅讲究清一色,还有那种叫什么林肯加长版作主婚车,至于租车费用,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一切都是为排场和面子……
也许我年龄大了,真有点眼花缭乱。但我不得不在向现在结婚新人祝福的同时,总感到这样的迎亲会不会太奢侈了,因为,毕竟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平民,如果光是迎一个亲就须豪掷财富的话,这日子该怎么过?
唉,也许我们是过来人,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