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我去了四川成都,逛了宽窄巷子。徜徉于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那错落有致的建筑,那熙熙攘攘的人流,总会激发起人们的思古幽情,感悟厚重的“宽窄哲学”。宽窄辞海解释为面积、范围大小的程度;指宽度;谓肥与瘦,广与狭,多与少。 宽窄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次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达到一定境界和深度的顿悟。宽窄是一对哲学范畴,是认识论不是本体论,是比较而不是客观,是无形而不是有形,是价值取向而不是数字描述。
宽窄不是对立统一,而是差异协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行中悟,悟中行,且行且悟,大道至简。由此联想起儿时读过那则短文:从前,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富和尚多年来都想租船去南海,但是一直都没有去成;而那个穷和尚凭着一瓶一钵去游了南海。川西与南海相隔何止千里之远。富和尚没能到达,穷和尚反而去了,似乎可见“行之自觉”与“知而不行”大不一样,这不正是包含着深刻的“宽窄”悟道的思想吗?有条件的反为条件所累,被优势所误,其南海之路由宽变窄,终无所成;而没有条件的却凭恒心激励,靠毅力支撑,悟道前行,其南海之路,由窄变宽,终获成功。在我们平日为人处世时,且持宽窄之思,以“宰相之肚”秉容人之雅量,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分自在从容。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退让三尺,善待他人,体现出了张英为人的宽窄之度,内在品性宽宏大量,以宽广心胸接纳大千世界,设身处地包容理解,才是真正将人生走向了“宽处”。
宽窄又是相对的,是暂时的,与所在时空无关。人生路上有宽窄,心小,所有的小事就大;心大,所有的大事就小。众所周知,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修身悟道在于陶冶情操,认识社会,提高境界,做好自己,升华他人。人生本是一条道,我们不能总是向往宽门走捷径,而要善于一点点开悟、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前行,要去领悟充满荆棘、痛苦、曲折的窄门小径,才最有可能把我们引向成功的大道。世界由宽窄构成,宽窄演绎了世界。宽窄是弹簧,白天宽了,夜晚就会被极窄,夜晚宽了,白天会挤窄。宽窄是镜子,照出人的大小、高矮、美丑 ,宽窄是对手,有时窄沾了宽的便宜,却让宽赢得千古流传。世间的宽与窄相对相连,窄到极致便是宽,宽到深处窄相牵,年年岁岁花相似 宽窄与得失是一种心境,心窄必消沉 ,心宽则明远。我们要用宽窄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龟兔赛跑》相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传递给大家一个深刻的道理:与兔子相比,在赛跑方面,小乌龟虽天生弱势,却通过自身的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比赛胜利。这则故事之所以令人深刻,就在于它塑造了弱势者通过努力战胜了优势者,告诉世人,弱势者也可以实现逆袭,给了弱势者成功的希望,这也是为什么这则故事会受大多数人喜欢的原因。然而,现实生活中,最可怕的不是兔子这种优势者,而是兔子比乌龟还要更努力。宽窄哲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包含“相对论”,宽相对更大尺寸的就是窄,窄相对更小尺度的就是宽;又包含“转化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中的大与小,强与弱、优势与劣势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耦合、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掌握并用好宽窄哲学,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促进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工匠精神受到广泛尊崇。工匠选择的专业看似很“窄”,一件产品、一道工序乃至一颗螺丝钉……但在这看似很“窄”的专业中,往往蕴含着扎实的功底、高超的技艺,代表着这个行业、这门技艺的标杆,体现出无比“宽”的价值和前景。正是深谙宽与窄的辩证法,才成就了无数个工匠大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谙宽窄哲学太重要了,它可以助我们把握人生、做好工作、成就事业。树立远大理想是“宽”,做好每一件事是“窄”,只有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久久为功、铸就大业;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是“宽”,读好“有字”和“无字”之书是“窄”,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世上万事万物中,都包含“宽”与“窄”的辩证法,择高处立,向宽处行;从宽处着眼,从窄处着手;少一些“优势心理”,多一些“准备困难”,方能胸有底气和定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由充满曲折艰辛的窄门小路,迈向宽广平坦的宽门大道。人生本质上是一段不断修炼的旅程,在这旅程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宁和,一种宽容与大度的精神状态。宽窄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对生活的态度——在顺境时,我们要保持谦逊而不傲慢;在逆境时,我们要坚韧不拔,不放弃自己。理解并实践这种宽窄之道,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波折中修得一份好命,走向成熟与智慧。
作者简介:魏新敏,1968年出生,现为临湘市委党史研究室党组成员,詹桥镇人。当过营业员、秘书、记者。爱好文字工作,曾有多篇新闻、论文、征文获奖。《浅谈县级地方志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获湘志杯征文二等奖;《鸽鸣声声醉》获十三村征文三等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史志工作转型》获“三个天天见”征文二等奖;《临湘国有药店实行民营》获同仁堂杯新闻大赛二等奖;《龙窖山“领头雁”一记羊楼司镇龙窖山村党总支书记潘梅芳》获振兴带头人征文优秀奖;《朱德是张亚巨入党介绍人》荣获“建党一百周年”征文三等奖;《千里亲情移动连》荣获移动征文优秀奖;《万鸟相约黄盖湖》荣获“向往家园全国文学主题”征文三等奖;《老牛亦解韵光贵》荣获“老兵留光影”征文三等奖;《党啊.我心中红太阳》获“喜迎二十大.向党说心里话”征文优秀奖;《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映初心一记全国模范教师.湖南优秀党员杜三军》荣获湖南省“喜迎二十大.有话对党说”征文二等奖。《老牛亦解韶光韵 不待扬鞭自奋蹄》“邮储银行杯 老兵留光”征文社会组三等奖.《一片丹心护青山 瞭望哨上映初心——记临湘市五尖山林场陈水秀、张银华夫妻的事迹》荣获“秀美林场”征文优秀奖.《清廉似荷分外香》“忆初心 感党恩 颂清廉”征文入选优秀作品.《小渔村的蝶变》一文获全国文学大赛“向未来出发”征文的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