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春节不久,乍暖还寒。2025年2月20日上午,我来到六汪镇河北村,见到了村老支书李文海。李老今年84岁了,髦耋年龄,但他的状态却让人惊叹。身姿挺拔,步履稳健,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宏亮。他谈起他亲身经历的过往。
〔人物简介〕李文海,男,生于1941年1月,六汪镇河北村人。1965年4月入党。1966年4月担任村大队长,1970年1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其间,1976年到1981年兼任六汪公社党委委员。

李文海(2025年2月20日摄)
〔访谈实录〕我(采访人,下同):李老,您担任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将近30年,哪些经历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
李(李文海,下同):太多了。30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刚开始担任村大队长的时候,正是“四清”时期。河北村里的“四清”运动,是从1964年秋天开始的,到1965年春基本结束了。
“四清”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通过“四清”,村干部认识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工作作风有了较大的转变,群众观念增强;村里的财务账目和仓库管理也更加规范。

“四清”运动时
我:“四清”之后,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内乱”时期,村党组织是什么状况?
李:这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受冲击很大。1966年之后,公社党委瘫痪,村党支部也瘫痪了。村“贫代会”取代了村党支部。天天不是“大字报”,就是“批斗会”,搞的人心惶惶,村干部缩手缩脚,村里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到了1970年,恢复党组织,村里重建了党支部。
我:改革开放以来,您记得村里有什么大的农业生产措施?
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

农田基本建设
过去的河北村,尽管处在镇区,但土地条件差,农业生产设施落后,沟壑纵横,生产路是羊肠小道,往地里运送肥料只能靠独轮车推,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91年,我向六汪镇党委政府提出河北村大规模治理农田的设想,当年秋天,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镇劳力齐上阵,在河北村整修“大寨田”,挖沟修路,整治了全村200多亩的土地。当时,在没有挖掘机和其它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基本全靠人工,上阵劳力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看上去,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场面挺壮观。
我:当年村里有工副业项目吗?
李:不多。主要是修理、采石等。对了,忘了告诉你,我们河北村是全公社第一个通上电的村,是在1971年通电的。
我:谢谢您谈了这些史料!

现在的河北村企业外景
(说明:文中“四清”运动时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图片来自网络,非河北村实景)


(作者日月星辰,即采访人,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