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横岗山
阳春三月登顶武穴市之巅——横岗山。景色优美,气象万千,心潮彭拜,步毛主席《沁园春.雪》之韵以记之。
扬子江北,大别山南,横岗顶梢。
看佛国广济,古城梅川,新区武穴,镇鄂东道。
层峰峭谷,舍身奇崖,泉清溪澈瀑布啸。
寺林立,观善男信女,高香焚烧。
匡庐天下奇秀,惹文人墨客接踵到。
元帅国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转向标。
看今朝,鄂东武穴市,风景独好!
刘辉光
2025年3月25日
刘辉光,湖北省武穴市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经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曾就职于武穴市审计局和湖北省审计厅。业余爱好文艺创作,现已退休,闲居武汉,爱好京剧,现任武穴市京剧协会副会长。2024年在全球华人出版社出版《散淡人云》一书。
刘辉光《沁园春·横岗山》赏析:时空交织下的鄂东史诗长卷
一、历史底蕴与人文气息的交融呈现
此词以“扬子江北,大别山南”起笔,宛如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将横岗山置于长江与大别山这一广袤的地理坐标之中。下阕“怜承恩鲍照,著书立说,禅宗道信,推禅新高”,巧妙地将南朝文学家鲍照和禅宗四祖道信纳入横岗山的历史长河。鲍照的文学创作与道信的禅宗革新,仿佛两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交相辉映,赋予了横岗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元帅国师,刘邓大军”这一表述,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横岗山增添了一抹英雄主义的色彩。这种将地方文化精英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融合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山水词局限于自然景观描写的框架,构建起了横岗山独特的时空坐标体系。
二、空间叙事的多维度构建
1. 地理空间的精准勾勒:“层峰峭谷,舍身奇崖,泉清溪澈瀑布啸”,生动地描绘出横岗山层峦叠嶂、悬崖峭壁、清泉飞瀑的险峻与灵动。“寺林立,观善男信女,高香焚烧”则展现了横岗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宗教氛围和旺盛人气,使地理空间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
2. 历史空间的巧妙切换:从“匡庐天下奇秀”对庐山奇秀景色的赞叹,到“鄂东武穴巿,风景独好”对家乡美景的自豪,词作实现了从外部视角到自我视角的转变。这种空间叙事的切换,不仅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还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3. 精神空间的诗意营造:“泉清溪澈瀑布啸”中的自然声响,与“高香焚烧”所蕴含的宗教仪式感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精神空间。这种精神空间的营造,使词作超越了单纯的山水描写,上升到了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
三、用典艺术的现代演绎
1. 典故的创新性运用:作者将“承恩鲍照”与“禅宗道信”并置,突破了传统用典中人物时代和领域的限制,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新的时代内涵。鲍照的文学才华与道信的禅宗智慧,在词作中相互碰撞,产生了新的艺术火花。
2. 历史符号的重新解读:“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转向标”将军事历史符号转化为一种精神象征,它不仅代表着解放战争时期的那段辉煌历史,更象征着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对历史符号的重新解读,使词作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3. 时空对话的独特构建:“元帅国师”与“文人墨客”在词作中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展现了横岗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魅力,还暗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四、步韵创作的艺术超越
1. 情感基调的创新突破: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展现出的豪迈与自信不同,本词以“散淡人云”的悠然心态,对传统豪放词风进行了重新诠释。这种情感基调的创新,使词作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风格的多元化融合:“泉清溪澈瀑布啸”的清新明快与“高香焚烧”的浓郁热烈相互融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的多元化融合,使词作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
3. 时代精神的巧妙融入:词作将“新区武穴”的现代发展与“古城梅川”的历史底蕴相结合,在步韵的框架内成功植入了当代价值观念。这种对时代精神的融入,使词作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余韵:退休者的时空哲思
作为退休审计工作者,作者在词作中以“散淡人云”的姿态,将专业的理性思维与诗人的感性认知相结合,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创作实践,为老干部诗词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精神,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