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1513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这条运盐古道横貫千古,纵驰八方,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发祥地——河东盐池紧密相连。千百年来演出了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孕毓了一代代英雄豪杰,从传说中的炎黄争锋、蚩尤卫疆、尧民击壤、舜帝修文、禹凿龙门,都在大河之东的盐池周边数百里境内发生。傅说版筑、伯乐相马、假虞伐虢、唇亡齿寒、五羖大夫等成语,直接赋于这条古道丰厚深刻的内涵和智慧启迪;关圣故里、李冰之府、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故居犹令这片奇山异水熠熠生辉。进入新时代,一个山水共融、城乡共融、文旅共融的网红打卡地名闻遐迩!
(一)
虞坂古道
姚新胜(江西)
虞坂几多岭,长安入望中。
盐商千载泪,富贵梦无穷。
路转云烟锁,峰回夕照红。
孙阳人不见,兴废古今同。
鹏飞诗评:
姚新胜《虞坂古道》五律大气磅礴,洞穿千古。起句登高望远见长安,内蕴丰富,
寄意深远。长安既是物理空间上的都城,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其象征意义的核心在于寄托着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和集体向往;承载着汉唐盛世的文明记忆与文化认同。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尽管“千载泪,”仍载“梦无穷”的熙熙攘攘之道自然横驱而来,“路转云烟”、“峰回夕照”情景交融,写出了世事的曲折、坎坷、沧桑与艰辛。结句“孙阳人不见,兴废古今同”如千钧霹雳,震聋发聩,警策人心,把千古兴亡、世代盛衰的规律昭示于目前。作者岂止是咏运盐“古道”,他是在咏国运祸福之“大道”。
(二)
虞坂盐道
姚绍丽(黑龙江)
苍老盐关风雨中,当年汗马步巍崇。
尘烟漫卷千峰雾,岁月凄迷万籁空。
旧影如歌犹可鉴,蟾钩似幻自难同。
今观古迹凭栏问,伯乐仁怀几圣功。
鹏飞诗评:
姚绍丽《虞坂盐道》一诗思维慎密,结体谨严,引人深思。起句“风雨”二字给古老的险关平添了诸多阴郁不安的气氛,“汗马”细节点题,寓意深长。“尘烟漫卷千峰雾,岁月凄迷万籁空。”气象雄伟壮闊,岁月沧桑、千古江山尽入眼底。“旧影如歌犹可鉴,蟾钩似幻自难同。”可歌可泣的往事,如梦似幻的流年,演绎了多少生生死死、兴兴衰衰、悲悲喜喜的剧幕,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憾、叹息与惆怅?留下了多少激奋、感动与豪迈?追古抚今,作者一句“伯乐仁怀几圣功”的千古之问引人沉思不已。也许她在启示我们为啥伯乐不常有?为啥千里总难识?为啥高山流水常难会?
(三)
临江仙•虞坂盐道
姚先辉(湖南)
古道蜿蜒通险隘,盐车千载曾行。山风犹带旧时声。辙痕深石上,岁月记峥嵘。
几度斜阳衰草外,沧桑谁与评明?往来商旅总关情。残碑留故事,松老伴征程。
鹏飞诗评:
姚先辉《临江仙·虞坂盐道》词作,以扛鼎之力为我们刻画了古道沧桑、崢嵘岁月的的历史画卷。上阕从古道蜿蜒、千载盐车、山风依旧、辙痕深石等四个方面描绘了虞坂古道的今昔风藐,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下阕过片“几度斜阳衰草外,沧桑谁与评明?”有叙有议,设问悬题,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商旅关情、残碑留迹、古松伴行,三个特写镜头,回答了谁与评明的问题。哪就是“但使盐商车马在,直教关山变通途”的开放进取、天下为怀奋斗精神永放万丈光芒,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谱写了无与伦比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