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他们正在时代大潮中湮灭
石匠、木匠、泥瓦匠、篦竹匠、箍桶匠、船匠、砻匠、漆匠、鞋匠、铁匠、铜匠、镴(锡)匠、铅皮匠…… 过去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手艺匠人。
独具匠心,是对这个群体智慧的概括。
中国手艺匠人是分系列的,有石木砖竹漆系列、甏缸碗系列、布草棉棕藤鞋系列、五金系列……
各手艺系列又有尊贵高低之分,例,石木砖竹系列中,素有石匠-木匠-泥瓦匠-竹匠之排列。石匠缘何排首?这除了美轮美奂的石雕工艺比木雕更难外,还有建造房子工序因素——建造房子第一道工序是放础。础乃屋柱之基,放得精准与否,是房子能否顺利建造的前提。木匠排第二,因为旧时房子架构多由木组建成。泥瓦匠在木匠架起屋架后,才有用武之地。最终由篦竹匠蹲在地上编织屋顶瓦椽之间的篾簟,且只有穷人造屋才用篾簟,富人造豪宅是不用椽簟的,所以这一系列中,竹匠的排位最末,俗称“狗碰头”——因为他们在编制篾簟时是蹲在地上的,猛抬头,有时有狗走近,人头与狗头齐高……当然,这是调侃,多数人对篾匠也是很尊敬的。
旧时造屋工程落成,主人办进屋酒请匠人入席,素有规矩,石匠未坐上首,其他匠人是不敢入席的——当然这是老规矩,后来是否还讲究,就很难说了。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木匠,可能是日常生活目及最多的缘故吧,我常常叹服以下照片中的工艺。
木匠的分类,又有讲究,有''大木''和''小木''之分。''大木''从事的是普通百姓造屋立柱和打造一般的家俱,而''小木''所从事的,是房子的雕梁、高档家俱雕刻镶嵌等。他们讲究精细,工艺精度极高。民间的千工万工床,红木龙椅太师椅,古代大户人家及宫庭、庙宇廊柱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或花草走兽,都出自他们之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大木''木匠中,又分支出锯板匠、车盘木匠、船匠和砻匠、木勺匠等。
小农经济,农具大多由木头制成,最复杂的当数水车,得由专业木匠做,这种木匠称为车盘木匠。因为其机械原理,不是一般木匠能掌握的,唯有车盘木匠做的天芯和车盘、齿轮,牛拉动起来时,天芯稳定,车盘木齿轮、地轴木齿轮,车骨齿轮,在传动时,精度高度一致。普通木匠是做不出这种水车的。
过去农船都是木制的,如非专业匠人,打出的船,船体轻重失衡,浮在水面上不平,摇起来别扭,行进中会偏航。所以旧时的船匠,专打船。
砻匠是专门修理谷砻的。过去没有轧米机,农民须先用谷砻把谷碾成砻糠和米。谷砻其实是木制的磨,其工作原理与石磨一样,只不过以木代石,两个磨片之间各有很粗的绞理。上下片转动把倒进去的谷,经磨擦后剥离成砻糠和米。知道石磨工作原理的,不难理解砻谷的原理,它之所以用木头制作,是因为石头太重,易把米碾碎,而木头轻,米粒才不易碎。小时候叔叔砻谷时,我在旁边痴痴地看:随着砻的转动,发出''砻——砻——''的声音,砻糠和白色的米粒,在周边洒落下来,至今不忘。砻匠的技术,在于知道砻片工作面的木绞该凿多深,上下砻盘之间该调节到多少距离为最佳。他们挨家挨户地招徕生意:''凿砻了!凿砻了!'' 因为砻在砻谷时,纹理会被磨损,需要砻匠定期来修凿。随着五十年代初轧米机的出现,谷砻被淘汰了,砻匠的生计也没有了。
箍桶匠(民间直接称为''箍桶'')也是木匠的分支,只要交给他们一摞木板,一会儿功夫,就能箍出一只滴水不漏的木桶。只见他们从工具桶拿出一把长尺一把刨一杆钻,先把木板刨得厚薄一致,宽度一致,然后摊在地上,对每块板的两边,按组成圆桶的要求,先量后刨,每板两侧搞出斜度,使这些板能合成一个圆。然后木板与木板之间钻好孔,用竹肖子相连,组成桶状。我很佩服匠人在极短时间内能精准地计算出每块板的斜度。据我所知,不少箍桶匠近乎文盲,他们是怎样把握这些斜度公式的,至今尚是迷,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这个行业之所以称为''箍桶'',关键在于一个''箍''字。''箍''是维系在桶体外的圈,我们地方话叫''抽'',大约是抽紧之意。木桶''箍''的材质有钢丝的,也有用竹丝圈成的。在木板围成的桶体外,由''箍''㧜住,使之散不了体。我也发现了这个行业的一个技术秘密:为了能使''箍''箍紧桶体,木桶必须一头大一头小,或中间大两头小,完全正圆柱体的木桶,是很难上箍的,因为上箍后必须要把箍往桶身的大处敲打推进,才能使''箍''发挥箍紧桶体的作用,所以,在箍桶匠手里,绝对的正圆柱体桶是做不出来的,因为“箍”起不了作用。
泥瓦匠的手艺水平也分出高下来。普通的泥瓦匠,只能造普通百姓住的普通房子,技艺是砌墙盖瓦,砌灶打墙。技高的泥瓦匠,那也称得上建筑大师,古建筑中的马头高墙之类的建筑,那不是一般的泥瓦匠能做得出来的。中国的宫庭和寺庙那些飞檐,是高水平泥瓦匠智慧和手艺的结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建筑大师。
中国的石匠,是工作环境最差的手艺人。他们大多在尖土飞扬的采石场,或雇主造坟的坟地,用钢凿和铁锤不停地凿。凿石时石屑飞测,测入眼睛是常事,常常用手揉一揉继续凿,久而久之眼睛发炎了。于是,''烂眼石匠''就成了他们的绰号。小时候我地有一个叫''阿扎''的石匠,人们干脆用''烂眼''代替他的大名,他整天在山坡上雇主造坟的坟地凿石碑,空旷的山谷间,凿石声在回荡着,听起来''阿砸——,阿砸——''的,象群山在不停地呼喊他的名字。只有在这种场景中,人们才记起他的名字叫阿扎。

中国的篦竹匠,也细分为两大类,专做民间生活中箩、罩、筛、篮、箕、筐之类的,称为粗竹匠,专做民间送礼品或大户人家工艺观赏高雅竹制品的,称为细竹匠。我们在竹制品博物馆所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竹工艺品,就出自细竹匠之手,精湛的工艺,令人惊叹。
礼品篮
旧中国工业落后,金属制造业大多停留在手工水平,也属手艺行业,分为:铁匠,在打铁铺子的铁砧上从事锻打,制造助头镰刀等;铜匠,炉子和锉刀是主要工具,专铸用于生活的铜锁铜铲之类的小物件;镴匠,从事锡制生活用具,如锡壶锡瓶,民间用于温酒或放置防潮的食品;铅皮匠,一把剪力一个木锤,敲敲打打制造铅皮桶铅皮罐之类。

新做的家俱,只能叫白坯,必须上漆后才能用。于是过去漆匠也是好行业。这个行业人称''漆糊涂'',其中含义有二:一是漆本身是涂上去的,各人有各人的涂法,二是做这项生意很赚钱,用料成本糊里糊涂,主人根本不清楚。
至于鞋匠,做新的修旧的,都是赚钱的机会。旧社会做一双鞋很不容易,手工程序很复杂,有的人家干脆在鞋匠处定制。
以上的这些匠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中国人的生活,他们的双手,凝结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们绝大多数不是知识分子,有的甚至近乎文盲,但他们用巧手和智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积累起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手艺,并不断创新着……
过去只要一技在身,生计就没有问题了。学一门手艺很不容易,须拜师学徒,三年勤奋,三年清苦,满师后须记住''师傅领进门,精艺靠自己''的师训,仍须钻研技艺,不断提高自己。有的手艺,炉火纯青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国之工匠。
可惜随着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新材料的产生,箍桶匠、篦竹匠、镴匠、铁匠、铜匠都直接被淘汰出局,其余的大多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大批匠人,已经被时代列车甩下的甩下,改行的改行……
这一幕,他们无可奈何,只留下悲壮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