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桥镇如此多娇
胡泽群
来源: 幸福新宁乡

青翠松樟掩禅房,山川水库话沧桑。
桥横高速洛湛远,镇秀人家祥瑞康。
如梦如诗春似锦,此歌此曲韵犹香。
多情最是花明月,娇美风光入画廊。
我出生在原流沙河区的瓦子坪乡,那片土地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与记忆。1983年参加工作后,在原流沙河区的几个乡转了一圈,于1990年初因缘际会调入到原青山桥乡。曾在此工作二十余年并成家立业于此,留下了无数欢笑与汗水。后又调入到另外两个单位工作十多年,最终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与青山桥共度余生,安享那份宁静而美好。

我爱如此多娇的青山桥。
在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湘楚之地,宁乡市青山桥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时代的浪潮之巅。古桥遗韵与现代高速交相辉映,梵音禅意与智能科技共鸣,田坪水润与科技农田共舞。这里,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智慧医疗守护健康,数字教育启迪未来,创新政府引领变革。青山桥,一座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活力的梦幻之镇,正以它独有的节奏,奏响未来生活的最强音。
青山桥(老桥,下同),一座桥梁,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称,自有它独特之处。昔时交通不便,从下宁乡到娄底地区,老桥是车辆的必经之地。据原创 王超群 《八叉手》载:青山桥镇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公元 1914 年(民国三年),老桥开始修建,到公元 1915 年(民国四年)竣工。桥身是用花岗岩石拼砌而成的,长 52 米,高 8 米,桥面宽 5.3 米。整座桥有四个拱,每个拱的跨度为 10.4 米,拱高 5.2 米,宽也是 5.2 米。当时,士绅胡光灏、李琼楼等人倡导修建这座桥,许多有识之士都给予了支持。这个地方因这座桥而得名,所以叫做“青山桥”。第二种说法是,黄莺摘星成桥的故事。从前,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人迹罕至,村落稀少,然而,这里的山川灵秀,风光旖旎,自有一番天然的美。有一只黄莺,生来就聪明灵秀且与众不同。有一天,它看到璀璨的银河和耀眼的星星,心生向往,想要摘下星星来装点这片土地,让它焕发生机。于是在夜晚振翅高飞,奋力冲向九天。然而星星沉重,难以携带。黄莺苦思良久,最终用自己的羽毛当作绳子,把星星串成一串。黄莺带着星星归来,落在青山之间。怎奈星串太长,横在两座悬崖之间,难以落地。为了达成自己的美好愿望,黄莺毅然化身为桥,将星星托在上面,以方便通行。后来人们逐渐聚集到这里,看到四周青山环绕,又有这座奇特的桥,于是就把这里叫作“青山桥”。如今“黄莺”“摘星”等地名都可以作为印证。
随着岁月的流逝,镇里的人口逐渐增多,房屋也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黄莺摘星成桥的传说,口口相传,大家都称赞黄莺的义举。青山桥镇也因为这个美好的传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温情。
青山桥1952年设区;1962年青山桥区改为青山桥人民公社;1984年青山桥人民公社改为青山桥乡;1995年田坪、花园、心田三乡并入青山桥乡;2007年3月青山桥乡改为青山桥镇。
如今,自集镇兴建以来,这条老桥下方约百余米处已新建了一座能双向通车并配备人行道的壮观大桥,成为了镇上的骄傲。因此,老桥的功能转变为集商业与居住于一体的人行街道。然而,几年后出于安全考虑,桥上的建筑被拆除,老桥再次恢复为行车道。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集镇的大规模扩建,一条绕镇而过的双向四车道柏油路应运而生,其中一座新桥更是成为了连接下宁乡与娄底地区的重要通道。自此,老桥主要成为了寻求捷径的车主们的行驶通道和人行道。
在小的时候,我就与青山桥有缘。因我父亲曾在青山桥工作过,且青山桥的芙蓉山是我们少年时代的精神乐园。因为芙蓉山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老幼皆知的传说:芙蓉山的清庵祖师原名夏天圭,祖籍宝庆府新化唐溪,生于元代延祐七年(1320年)。他自幼聪明伶俐,颇具佛缘,童年时期便持斋修行,口诵阿弥陀佛。六岁时,有神秘人物将其引入宁乡芙蓉庵(后称普济寺)投师学佛。据传,当时的芙蓉山人烟稀少,居民们常需远行至几里外讨火种。然而,自夏天圭入庵后,取火变得异常容易,“师傅讨火要半天,徒弟取火眨眼归”。这样的奇事引起了师傅的疑心,于是暗中窥探,结果目睹了夏天圭骑着一头高大红虎归来的惊人一幕。师傅惊呼“小心”,却因此泄露了天机,夏天圭随即离虎圆寂,成就佛果,从此被尊称为清庵祖师。清庵祖师圆寂后,其肉身被供奉在芙蓉山顶的祖师灵塔里。传说塔顶原本是可以揭开的,祖师端坐塔中,容颜不改。其姐每三年为其剃度一次,剃至第六次时,祖师仍红光满面,头发繁茂。其姐疑其是否还活着,于是试用剃刀划破祖师头皮,只见鲜血直流。自此,塔顶玄机泄露,再也无法揭开。这一事件进一步增添了清庵祖师的神秘色彩,吸引了四方善男信女前来朝拜。此外,清庵祖师还被传颂为能呼风唤雨、通晓阴阳、预测吉凶的神佛。他少年时期骑虎跌落圆寂成佛的传说,更是被当地百姓视为神奇和祥瑞的象征。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即清庵祖师的生日,芙蓉山普济寺都会热闹非凡,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纸钱烧红天际,鞭炮响彻云霄。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的下午,即使当天太阳高照,芙蓉山常常突然乌云密布,瞬时下雨,持续一段时间后,复转睛天。芙蓉山因清庵祖师而将名传千古,成为了宁乡及周边涟源、安化、湘乡等地的佛教圣地。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下,成为了一部分人寄托信仰和祈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图腾。如今,芙蓉山普济寺依然香火鼎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我们年少的时候,由于信息不灵通,交通不便利,科学文化知识匮乏,不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记着每年到六月十六的下午,就早早结伴前往十几里之遥的海拨约九百余米的芙蓉山大庙(后在半山腰修建了二佛殿),带着几份贪玩,几分敬奉许愿祈祷求福。据说还相应诞生了11个“祖师爷”的弟子…若干年之后,这些无法解释的存在可能又是一个传说。这也许就是《文心雕龙》云:百龄影徂,千载文心吧。
几年前,我领着孙辈们去芙蓉山游玩,惊喜地发现山顶新建了一座高耸的观光塔,它已成为青山桥镇一个醒目的地标。孙辈们活泼好动且充满勇气,于是我决定带着他们继续探索后山。尽管路上不时有蝴蝶翩翩起舞,以及形似小蛇的蚯蚓穿梭其间,我们依然沿着山脊,拨开密集的灌木丛,前行约四百米后,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小山头上矗立着两块紧密相连的巨石,每块巨石上竟各有一个脚印,仿佛是示意人们一踏一踩。站在巨石之巅俯瞰,周围数十里的风光一览无余,美不胜收。

事后,我向当地人提及这处奇景,他们竟对此浑然不知。看来,我们祖孙几人或许就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成为了首批探访这有脚印巨石的人。如今,旅游业正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的新动力。若能有慧眼识珠的开发者将这一自然奇观加以打造,并赋予其神秘传说,或许能吸引无数游客,带来滚滚财源。
据史记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间。刘长卿因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被贬为睦州司马。路过芙蓉山时,曾创作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描绘了严冬时节,他在风雪交加中投宿芙蓉山主人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简朴但含意深刻,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对现实的感慨。现由著名军旅书法家胡寄强撰写在青山桥镇政府对面壮观的文化广场供人浏览。
省作协会员、青山桥镇文联主席胡雅婷亦有一诗歌《登芙蓉山》:
狭长的山谷,
植物过于茂盛,
藏起了芙蓉山的陡峭,
向上每拐一道弯,
才发现命运的深渊更深了。
面对四面辽阔而汇聚的风,
见过些世面的人,
仍然要接受陌生的风力,
尽管有些时候只有微妙的变化。
溪涧边追逐的小白蝶,
像我曾安逸的青春,
陡然间面对急剧的拉升,
孤零零的肉体看起来还热闹。
无论风从哪边吹来,
重心为何总被面前的湖面揪住?
这是我望尘莫及的能力,
可如今摸过乌云者,
终会下山再一次走进人群,
像走进湖中的深影。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主题深刻。它通过对芙蓉山淋漓尽致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芙蓉山下,便是闻名遐迩的田坪水库。

田坪水库,是青山桥畔的璀璨蓝宝石,碧波轻摇,仿佛大自然最细腻的情诗,四季流转间,绘就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生态画卷。田坪水库涉及宁乡市青山桥、流沙河、老粮仓、黄材4个乡镇的11.44万亩农田灌溉。且是宁乡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其供水覆盖范围包括青山桥镇、老粮仓镇、流沙河镇、巷子口镇、龙田镇、黄材镇、沙田乡、沩山乡等乡镇。

我爱如此多娇的青山桥。
在青山桥辖区内,洛湛铁路之青山桥站坐落在原栗狮村的栗山湾后山。这条纵贯湖南的铁路干线,作为中国“八纵八横”客货共线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青山桥镇及周边地区的物流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记得在选址青山桥站至栗狮湾后山的历程中,曾历经一番“惊天动地”的波折。起初,勘察团队选定了青山桥栗狮湾后山作为站址,然而后续决策却意外转向,计划将站址移至流沙河镇辖区的另一地点。面对这一变动,原青山桥个体劳动者协会负责人文进老板(遗憾的是,他如今已离我们而去),在当地政府坚定不移的支持下,挺身而出,引领协会中的一众有志之士,展开了不懈的努力。他们上至国家铁道部及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力陈选址栗狮湾的长远利益;下至每一位协会会员与当地居民,广泛动员,群策群力,呼声震天。在这场艰难的争取中,文进老板与众人历经重重困难,几经反复,身上瘦了几斤肉,终于使得站址再次确定于栗狮湾。当这一消息传来,众人激动不已,相拥而泣,鞭炮齐鸣,场面感人至深。我们青山桥的人民,应当永远铭记文进老板及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士的良苦用心与卓越贡献。他们的坚持与奋斗,不仅为青山桥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更为这片土地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益娄高速心田收费站也于2022年7月4日正式开通,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一重要交通枢纽的落成,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出行时间,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除了便捷的交通设施,青山桥镇还另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花园村与湘乡市壶天交界附近,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上全寺。这座寺庙不仅是宁乡市的重要宗教文化遗址,还供奉着多尊佛像,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镇寺之宝。游客在参观寺庙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周边的田园风光,感受宁静与和谐。上全寺与芙蓉山普济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在这片土地上,更令人骄傲与自豪的是还孕育了一位革命先烈—李甲农(又名李甲秾)。据宁乡市老干部(老年)大年文史班党小组长喻周才学友在授党课时介绍:李甲农先烈自幼聪明好学,深受革命思想熏陶,在大革命时期,李甲农积极参与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曾任第十六区支部书记、工农自卫军第三中队副中队长等职务。他率领宁乡农民自卫军参加沩山起义,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1932年,由于叛徒告密,李甲农不幸被捕,在严刑拷打下仍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壮烈牺牲于流沙河镇。他在监狱中还曾与尹澍涛一起赋诗以明志:
以身许国志如山,早把生死置等闲。
战斗一生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
这首诗,深刻描绘了英雄们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生死无畏的英勇气魄,以及一生战斗、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英雄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历史长河,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镇内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值得一提还有:李甲农先烈的学生之一,广州铁路局离休干部李品珍同志,也是青山桥镇原太和村人。由于他解放前曾在家乡任过地下党县委书记,对家乡的革命历史有深入了解,因此被邀请参与了《宁乡人民革命史》工作的撰写。李品珍不仅致力于地方历史的传承,还积极参与绿化家乡的工作。他和几位老同志共同牵头成立了“老战士林场”,为家乡的绿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我爱如此多娇的青山桥。
2000年时的青山桥,还是个宁静而充满故事的小地方。那时,原供销社和肉食站的机构改革,像是一阵春风,吹进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有缘通过朋友的帮助,职工内部价拍下了一小块地,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屋后那座一百多米高的连绵小山,就像是我的守护神,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山间的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山前山后的人们,也连接着我们的心。山脚下,紧挨着我屋后的半圆型小菜园,那是邻里间的温情之地,每当蔬菜瓜果成熟时,那份喜悦和分享,至今仍让我心头暖暖的。
然而,世事难料,2017年的那场山洪,如同猛兽般肆虐,让人心有余悸。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青山桥镇政府果断出手,将那座小山夷为平地,虽然心中有些许不舍,但看到随之而来的变化,心中更多的是感慨和欣慰。商贸城的崛起,让这片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路通了,水电齐了,百多亩宽阔的青山商贸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曾经平凡的土地上。如今,商贸城里仍有一些宜居宜商的宅地,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我想,那些吉祥如意的能人,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带着梦想和热情,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将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我们着手建造房屋的时候,公路对面(相距约二十米)及左右两侧依山之处,早已矗立着一栋栋商住楼。待我们这边的大楼拔地而起,整个集镇大约三百户人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家总是相互扶持,互通有无。尤其是邻近的几十户人家,更是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早些年间,邻里间有喜庆常常互帮互助,共同搬运桌椅、筹备宴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的喜事团队应运而生。邻里之间的交往虽不如往昔那段频繁,但那份真挚的情谊,却并末因此减少,只是以小小情礼略表心意罢了。曾记何时,有的邻居为了儿孙的前程,远赴他乡,几年甚至十几年才难得回家一趟。而当他们归来见到我们,总是特地前来串门,共叙旧情,那份深厚的友谊,让我们深深感动。我还因此创作了一首名为《邻里相逢》的诗(有幸发表在《夕阳红韵》第七期):
卅载为邻情未伤,儿孙成长赴他乡。
音容久隔思来往,相聚今朝泪满眶。
确实,重逢时那一刻的感动,是温暖,更是对这份邻里情谊的深深珍惜。

我们的房子最初租给了一位经营蛋糕店的老板,后来这位老板将店铺转让给了李老板。李老板则另租了我邻居的门面开始经商生涯。不久,李老板迎来了生命中两个可爱的女儿。由于两家相隔甚近,加之我的爱人特别喜欢孩子,因此我们两家常常往来,有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孩子们见到我总是格外亲切,我时常逗她们叫我“满爷爷”,她们也极是乖巧,每次见到我,都会甜甜地叫上一声“满爷爷”。一天之中,即便见上十次,也会十次都甜甜地叫我“满爷爷”。那份纯真的喜悦,让我心生欢喜倍感温馨。如今,其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但她见到我时,仍然会亲切地叫我“满爷爷”。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份跨越岁月的温暖情谊,真的让人感慨万千、倍感珍惜。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望着这片生活了三十几年的土地,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期待。每一次回望,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力量,那是青山桥给予我的,也是我将永远铭记的。愿每一个来到青山桥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让梦想在这里启航,让幸福在这里绽放。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共同的记忆,更有我们共同的未来。
咿呀学步踏春光,别井扬帆赴远航。
我爱青山邻里睦,人生安处梦家乡。

作者简介:胡泽群,宁乡市诗联协会会员、微霞诗社会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感恩时代,快意人生。
编辑:张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