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廉知耻 倡孝致信
——黎培敬的清正家风
赵志超
2024年5月16日,笔者在株洲友人的陪同下,来到该市天元区三门镇月福村(原石亭村)黑瓦屋组(原石亭子组)调研,考察清代名臣黎培敬墓地,感慨赋诗一首:
荒塚高丘路几何?竹林掩荫感嵯峨。
星辰每向青砖照,风雨惟将黑瓦磨。
忠毅已酬危社稷,清廉难拯旧山河。
石亭坳上怀文肃,百里犹闻正气歌。
黎培敬(1826—1882),字开周,号简堂,晚号竹间道人,清长沙府湘潭县长岭铺南泉冲(今谭家山镇霞峰村)人,后迁茶园铺皋山(今谭家山镇高丰村),1882年8月18日出生。自幼勤奋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求知欲与刻苦精神。黎培敬系江南道监察御史黎光曙(又名黎吉云)族侄,早年由黎光曙带至京城,入国子监课读,并深受其廉正风范影响。
1849年,黎培敬中湖南己酉乡试举人第七名,咸丰十年(1860)庚申成恩科会试第二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元年(1862)授翰林院庶吉士,四月散馆,授编修,以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升纂修,兼任武英殿协修。同治三年(1864),出任贵州学政。后任贵州布政使、巡抚,核军需,汰浮冗,清荒屯垦,奏免积逋(累欠的赋税)。后官漕运总督、江苏巡抚。
茶园铺皋山黎湾组黎培敬故居遗址
黎培敬一生以“守廉知耻”律己,“倡孝致信”治家,为官清廉,家风清正,并以此传诫后代子孙。其后人亦秉持清正家风,多从事文化教育,且卓然成才。次子黎桂坞,曾任江南水师学堂监督(鲁迅曾在此就读)。三子黎承礼,清光绪二十年甲午进士,曾任湖南高等学堂(今湖南大学前身)监督。四子黎承福,善书法,工篆刻。孙黎丹(字雨民)、黎泽泰,擅长诗文、书法、篆刻,与齐白石友善。
皋山黎氏,湘中旺族,德厚流光。黎培敬无疑是这个家族中至关重要的开篇人物,他以自身的言行,为皋山黎家奠定了清正廉洁的家风基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黎氏家族后人秉持家训,在各自领域传承和发扬着家族精神。
一
黎培敬对联手迹:“旧书不厌百回读;新诗争得万人传。”
清同治三年(1864),黎培敬以翰林院编修提督贵州学政。六年(1867)出任贵州学政,八月赏四品衔署贵州布政使。其勤于政事,禁绝门包,以清正廉洁著称。他常说:“吾辈读书、做官,总求无日不以百姓为心。”
当时的贵州,苗民起义风起云涌,黎培敬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深入苗区,坚持到各州县按时举行考试。他深知教育对于稳定社会、开化民智的重要性,坚信苗民起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教育。在贵州西部,他独具慧眼,发现道员岑毓英谙习兵事,遂奏请委岑管理黔中军务,为稳定贵州局势迈出了关键一步。
光绪元年(1875)九月,黎培敬升贵州巡抚,“继曾璧光后,益严吏治”。他心系百姓,将百姓疾苦放在首位,致力于地方的全面治理,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为贵州的繁荣和稳定殚精竭虑。其自题二联,悬于府邸。
其一曰:
人苦不自知,愿诸君勤攻我短;
弊去其太甚,与尔民率由旧章。
该联以自省为基:“人苦不自知”,道破人性局限;愿闻已过则喜的坦诚,与“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传统血脉相通。“弊去其太甚”,则展现务实智慧,既非泥古不化亦非激进革新,在破旧立新间将分寸感拿捏得很好。
其二曰:
任百务之纷乘,于曲尽人情之中,仍权至理;
性一心之默运,必克服己私而后,方见大公。
该联更深入政务与心性的辩证关系:“曲尽人情”是对世态的洞察,“权至理”则是对原则的坚守,在礼法交融间寻找平衡点。“克服己私”四字重若千钧,将个人修养升华为政治伦理,暗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路径。
以上二联,道出了黎培敬“内圣外王”的为官之道:以虚怀纳谏修己身,以中庸之道理政务,在传统与革新间保持张力,最终实现克己奉公的治理理想。这种思想既浸润着士大夫的济世情怀,又闪耀着转型期的治理智慧,恰似其治世理念的生动注脚,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晚清官员的精神光谱。
在贵州巡抚任上,黎培敬清廉自持,恪守本分,拒绝棚费,谢绝馈送,按试州府时禁止宴请。一次,有人献冬笋,出示府门责之,并以此戒属吏。有人说他矫廉过分,他说:“吏民奉上一茶一果,必先送门包,上而巡抚下而首府共五处,我吃这点冬笋,送礼的就须花去40两银子。此风不可长!”光绪年间,黎培敬派人回乡修葺旧居,不许改变原样。光绪五年(1879)罢职回籍时,见门闾高大,即令拆毁,恢复旧观。
是年正月二十五日,黎培敬入京,因奏请解除前云贵总督贺长龄处分并赐谥立祠,被降职三级。不久罢归。同年闰三月二十三日,黎培敬降授四川按察使。四川总督丁宝桢亲迎郊外,称“此吾贵州贤使君也”。其“以巡抚降官,绝无愠意”,仍孜孜于治事,不稍懈怠。丁宝桢因此举贤荐能,屡次疏荐(见《清史稿》列传),其廉洁与能干终究未被埋没。同年六月十四日,黎培敬升调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是一个“肥缺”。《清史稿》列传曰:“漕督虽闲职,然肥仕,培敬誓不以自污,公费所馀,以之修驿馆,建兵房,增书院餐钱,兴释奠礼器,官煤、利济诸局亦赓续告成,人无敢干以私。”在这个职务上的人,总能赚取丰厚的财富。
及任漕运总督,黎培敬发誓不以财贿自污,堵塞漏洞,革除弊端。他节约开支,余银数万两,用于创修驿馆、兵营;设官煤局便利军民,设利济局为贫苦者贷款,增拨丽正、崇实、奎文诸书院经费;疏治洪泽湖下游,以除水患;造战船以防海口,植柳10万株以护堤,事后余银8千多两,全部上缴国库,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
光绪七年(1881),黎培敬擢任江苏巡抚,未及到任,宿疾复发,无奈辞官返湘。八年(1882)七月初五日病卒。诏赐优恤,于贵阳、清江浦建专祠,谥文肃。葬于株洲三门石亭子,墓碑刻有“清故江苏巡抚黎文肃公之墓”等字样。其著有《黎文肃公奏议》和《求补拙斋诗文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吴熙(1841—1922),字劭之,号绮霞江馆主人,湘潭县碧稼塘(今郭家桥)人,设馆授徒。曾授课船山书院,主讲湘潭昭潭书院、长沙思贤讲舍。其挽黎培敬联云:
以县令入词林,以儒官擢屏翰,以谪臣典刑狱,仍以漕帅移镇封疆,勋名各炳炳琅琅,宠命更重申,问里居病状何如,霖雨慰苍生,岂容安石终高卧;
在昭潭话文字,在岳麓和诗篇,在淮浦定奏章,又在邗沟往还书札,意气极勤勤恳恳,感恩并知己,抚旧事伤心欲绝,风尘辞墨绶,已失钟期不鼓琴。
上联概括了黎培敬的生平,下叙述了作者与亡者的交情。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湘潭县云湖桥人,晚清国学大师,其挽黎培敬联云:
华阳谪宦显功名,问同时台省诸公,谁有纯臣真德量;
京辇娱游销岁月,恸此后枌榆秋社,空余故国旧山河。
华阳,四川省旧县名、郡名,在四川中部。此句指黎培敬由贵州巡抚贬谪为四川按察使。京辇,指国都,此处指北京。枌榆,指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徐州丰县。
二
黎培敬的儿子们,如黎锦彝(桂坞)、黎锦紫(承礼)、黎锦绮(承福)等,虽相关事迹记载有限,但生长在家风清正的环境中,想必也都是深受熏陶和濡染的。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以家族的美德为指引,践行着为人处世的正道。
黎锦彝(1866—1905),号鲁庵 、桂坞(亦作贵坞),黎培敬之次子。据湘潭黎氏家谱载:“锦彝字君彝,号仲黔,亦号贵坞。”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黎锦彝以道员候补江南,由两江总督张之洞任命为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总办(即校长)。江南水师学堂设于南京,创办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冬,是洋务运动中兴办得最早的学堂之一。江南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鱼雷三班,坐落在仪风门与挹江门之间,即今中山北路346号,旧址于1913年改为海军军官学校,1915年改为海军雷电学校,也就是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提到的“雷电学堂”。
这期间,鲁迅经汉文教习兼管轮堂监督的叔祖引荐,并通过《武有七德论》的考核,成为江南水师学堂管轮三班学习。据《鲁迅全集》记述,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从下关上岸,直奔江南水师学堂。“一进仪风门(即兴中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囱。”鲁迅写道,“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给人以一见难忘的印象。
后来,黎锦彝被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海军学校,著有《东游考察海军学校记》,对所见所闻记录颇详。
清光绪十四年(1888),湘潭黎氏宗族敦本堂纂修木刻活字印本《湘潭黎氏家谱》(四修),黎锦彝参与其事,亲撰《黎氏始末考》,考证黎氏出于高阳,湘潭黎氏乃西汉驮侯之后,追根溯源,引经据典,文思缜密,足见其国学功力深厚。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十月殁。
在日常的生活与为人处世中,黎锦彝以家族的道德规范为准则,坚守正道。他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家族文化,将家里的藏书精心整理保存,闲暇时拿出来研读,以文化的力量滋养自己的心灵,并将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传递给身边的人。
黎承礼(1868—1929),字薇荪,号鲸庵,别署凫衣,黎培敬之三子。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翰林,散馆后授四川唐昌知县,后任四川崇宁知县。在任期间,廉洁奉公,绝不收取不义之财。当地一些乡绅为了在某些事务上得到关照,曾试图给他送礼,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他说:“为官者,当以百姓利益为重,若收了这些礼,便失了公正,也有愧于百姓的信任。”
1900年,黎承礼辞官归里,在老家茶园铺皋山建有衢楼,与友人组建霞峰诗社,号“霞峰七子”。宣统二年(1910),其任湖南高等学堂(今湖南大学前身)监督。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到任后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聘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任教。其中,聘请国学大师王闿运的两位弟子——铁匠张登寿为教务长,木匠齐白石为教授。“王门二匠”同登大学讲台,一时传为佳话。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黎承礼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修建了教学楼和图书馆。在他的努力下,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黎承礼工诗文,善书法,精篆刻。其有诗逾千首,文数百篇,多骈体,由其弟黎承福辑为《补读书簃诗文稿》八册。齐白石初学篆刻时,曾得其指授。又喜与同好往来,对湘中文艺的倡导贡献颇多。黎松安、谭泽闿之初学治印,皆受其启迪。他们交往密切,常一起探讨诗文、篆刻艺术。其临终前,于病榻自撰挽联云:“生也有涯,六十二年非天折;死分何憾,九原孤峭隔沧溟。”很好地概括了自己清廉的一生。
黎承福(1876—1954),派名锦绮,字文园,号寿丞,又号铁庵(一作鲽庵)。黎培敬之四子。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正月生。南京三江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长。毕生从事文字学研究,擅长篆刻和诗文,工铁笔,尤精钟鼎、小篆,是著名的金石家,齐白石早期印友之一,与其兄黎承礼同为齐白石篆刻之“友兼师”。《白石老人自传》中曾称“铁庵写小篆极精”,并向其请教篆刻。民国学者黄浚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说:“黎君寿丞,名门茂学,强记工书,今之虞伯施、欧阳师通也。”黄浚于时人少所认可,对黎承福却如此推重,且比之于唐代的虞世南和欧阳师通(欧阳询之子,世称“小欧阳”)。虞、欧书名,震古烁今,黎承福书艺造诣之深,可见一斑。
黎承福
黎承福和黎承礼一样,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造诣。他潜心研究书法和篆刻艺术,常常在自己的书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专注于临摹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和钻研篆刻技艺。他的篆刻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刀法细腻,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没有太多他为政的记载,但从家风传承来看,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必然秉持着清正廉洁的原则。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真诚待人,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解决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家族的善良与正直。1940年12月,语言学家黎锦熙有《和家父庚辰七十岁九日登高宴集诗元韵》诗曰:“宁无北梦回棱觚,铁兄文肥貌则癯。临危不苟诚哉儒!”这里的“铁兄”,即指本家兄弟、书法家黎承福。
黎雨民
黎雨民(1873—1938),派名泽润,又名黎丹,黎培敬的长孙。父亲黎锦缨,是黎培敬的长子,官荫“正一品光禄大夫”,文林郎。其母楚夫人,系黎培敬发妻。楚夫人去世时,黎培敬撰联哀悼:“记随我廿六年,始负笈,继留京,终远宦,弹指光阴,昔叹生离今死别;最怜卿卅五载,德温惠,言庄重,工勤苦,伤心物化,女当待嫁子须婚。”足见黎培敬与发妻感情深笃。
1897年,黎雨民考取副贡生,离开家乡,到江西、甘肃、南京、上海等地求学和从政,以副贡生入江西巡府幕,官甘肃宁州知府。每当履新,所辖之地秩序安定,风气为之一新。1906年奉召入都,复命回湖南。临行时,适逢母亲胡老夫人病故,遂扶柩南归,却苦无盘缠,只好“权厝兰州近郊”。可见黎雨民继承乃祖衣钵,洁身自好,将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到了极致。
当新政刚刚萌芽,百端待理,黎雨民服官既久,于政务之擎画,官牍之批答,文书阗委,终日孜孜汲汲,“手疲于挥翰,口劳于条答”,案无留牍,事不过夜。
1911年,黎丹应聘入湖南省政府,供职于都督谭延闿府幕,佐谭督湘,一切兴革,综掌校军府秘书,繁剧尤倍于昔。每军报至,虽寒候宵分,立即起视,“主者深倚畀之”。后赴西北,任甘肃都督赵惟熙秘书,并成青海省主席马麒幕僚,为“宁海军”招揽优秀人才。
1928年,黎雨民出任青海省政府委员、省政府秘书长,深得马麒倚重。西宁为青海旧治,其地汉藏杂居,风土语言不同, “吏民相接,悉假于通译”。黎雨民深知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培养人才默默奉献。看到当地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无法上学,他便积极筹集资金,创办学校,并亲自到各地去聘请有文化、有爱心的教师,为孩子们编写教材。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黎雨民在甘肃和青海为官期间,始终保持着清廉的作风。据《西宁文史资料》记载,黎丹“为官清正廉洁,甚得民心。解放前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在青海省任职最久。对青海文教事业筹划倡办, 厥功甚伟”。
任南京政府驻藏代表时,以国家绥抚边陲, 长算远驭之道,因俗为教,必当沟通文化,始可以流宣政教,致力于研究藏文藏语。他深入藏民聚居地区, 学习藏族语言,了解边疆的风人情,“究其语言声气之殊,审音译字,辨析微茫,捃摭类次之”,终成藏学大家,主持编纂了首部《汉藏小辞典》《汉藏大辞典》,培养出一批沟通边疆文化的人才。1950年,黎氏亲属将《汉藏字典》原稿献交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
三十年代,黎雨民出任南京政府监察委员。在那个风云变幻、局势复杂的时代,他刚正不阿,面对权贵的势力与威逼利诱,毫不畏惧,始终坚守正义,敢于弹劾权贵,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大声疾呼。
在艺术领域,黎雨民也颇有造诣,擅长诗文、书法,与国画大师齐白石关系密切,两人经常书信往来,交流诗文和书法创作的心得。他的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书法作品笔力苍劲,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38年,黎雨民病逝于湘潭,时年65岁。其友人胡葆吾(别号悟园)在挽联中有云:“南湘保民,西陇化民,展抒伊吕鸿猷, 别具仁心佐汤武。”对其给予很高评价。其墓葬于先家长岭铺南泉沖,墓联曰:“绿水青山环胜地;白云明月伴佳城。”墓联横额分别为“人杰”、“风清”。
黎雨民墓
黎培敬的另一位孙子黎泽泰,号戬斋,系黎承礼之子,同样是黎氏家族中的优秀代表。他生于1898年,字尔谷,初号戬园,后改戬斋,晚号戬翁,另有刚克斋主人、桂巢诗客、东池主者、星底老人等别号。黎泽泰自幼便在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家风中成长,幼承庭训,对篆刻艺术深受熏陶。1920年,他已开始为人治印,其印艺精湛,谭延闿、谭泽闿、曾熙、郭焯莹、齐白石等曾于长沙《大公报》联名推介,盛称其印艺“直迈龙泓(丁敬)之安详,近追撝叔(赵之谦)之奇肆”。1924年,南北军阀混战,他避地长沙,创“东池印社”于荷池路东,邀黄宾虹、齐白石、唐醉石、易均室、邓尔雅等参加印社组织,共研印学,且主编《东池社刊》。他一生治印逾60年,至老不倦,拟刻湖南纪念地名为专集,还曾刻毛泽东诗词13首、52方,拓成印本后,托周世钊先生献诸中南海。其遗刻有《铅华未落盫印存》《戬斋自制印拓存》共八册,作品潇洒浑脱,刀法凝练挺拔,不愧是篆刻大家。此外,黎泽泰还能诗,三四十年代,曾入籍南社,为南社湘集社友。
在黎培敬的曾孙中,黎雨民之子黎宣模,曾用名宋寒,1922年12月17日出生于青海西宁。在黎氏家风的影响下,他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道路。他幼年在青海西宁、江苏南京等地读小学,后进入长沙明德中学、湖南大学读书。在校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为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期间,在明德中学读书的黎宣模,积极参加“乐诚社”活动,曾排演《封锁线》等独幕剧和多幕剧,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1949年3月,黎宣模在湖南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湖南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团秘书,在中共地下党湖南省工委书记周礼领导下,积极配合开展学生运动。1949年7月,根据湖南省工委指示,成立“湘潭人民武装护乡团”,以地下党员汪礼章为司令、黎宣模(化名宋寒)为政委,全团400多人,隶属于中共湘潭县工委领导。部队主要活动在石潭坝、中路铺一带。在打击敌人,保护谭家山“中湘煤矿”,防止敌人破坏、维护矿山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挥洒热血,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解放后,黎宣模曾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他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他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导,还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尽力为他们解决。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黎培敬对联手迹:“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
黎培敬比曾国藩小11岁,二人交往颇深,形成了一种介乎师友之间的友谊。其为官之道和教子之方亦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湘乡荷叶塘(今属双峰县)人,是“晚清第一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败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六年(1867),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病逝于任上。黎培敬挽以联云:
十载列门墙,仰瞻节钺宏开,岂仅东南支半壁;
廿年违杖履,太息台星遽陨,空怀元老创中兴。
黎培敬在联中以学生自居,痛悼曾国藩,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景仰之情。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且深受其祖父影响,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令黎培敬尊崇不已。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对此,曾国藩深为敬重,信守不移。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
曾国藩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们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
曾星冈的“八字诀”和曾国藩的“八本堂”,对黎培敬的家教家风影响深远。皋山黎氏之所以能形成近现代赫赫有名的湖湘世家,主要在于文化的传承,即有良好的家风家教。这个家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提倡“忠厚传家永,诗书继世长”,“孝悌传家根本,诗书传世文章”,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家训家教,对后世影响尤深。
2024年11月2日,作者(前右)在皋山黎培敬故居后山考察。
黎培敬家风家训主要有:“唯实心办事,随事禀报。”“人不可不立志,吾自誓不贪公之一钱。”“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他把“孝悌”作为道德准则,强调“孝悌为本”,将湘潭黎氏堂号命名为“敦本堂”,并解释说:“昔圣门有子言,孝悌曰务本。”他还提出了“八本”说:“顾本之敦也,则又有说焉。父以慈为本,子以孝为本,兄弟以友恭为本,家庭以和顺为本,以及为人以忠厚为本,持家以勤俭为本,作官以清慎为本,祖宗以诚敬为本,教子弟以耕读为本。敦其本则得,不敦其本则失。此吾族敦本堂之名所由来也。”(见黎培敬《敦本堂说》)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为人忠厚、勤俭持家、清慎为官、诚敬祖先、耕读传家,这是黎培敬的“八本”之说,至今仍不乏积极意义。他很好地阐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既是值得发扬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安身立命之本,黎家后人莫不奉为圭皋,铭记于心,争相效发。
光绪八年七月初五(1882年8月18日),黎培敬在长沙病世。之后,其遗孀王夫人带着儿子黎锦彝(17岁)、黎承礼(14岁)等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回到湘潭老家,并由南泉冲迁至皋山黎家湾定居。黎培敬的长子锦缨、长孙黎雨民则承继黎家祖业,在长岭铺南泉村下黎家湾居住。
皋山黎家湾设有书楼,取名“求补拙斋”。黎培在自撰书楼联曰:“立足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他平生雅好诗书,著有《求补拙斋文略》《求补拙斋诗文外集》。为后人所立家风家训中,无不彰显崇德重孝之大观。
光绪五年(1879),黎培敬因上年“奏请开复贺桐耕制军处分”,与贺耦耕(长龄)同为湘人,有偏袒之嫌,遭降三级调用。后以退思补过之心,请假回籍修墓。从咸丰十一年离开湘潭外出求学,至此已是18年未归故里。这也是黎培敬最后一次回乡。
回到家乡的黎培敬,极其低调,不事张扬,亦不铺张,并告诫家人要正身,勿贪不奢,务勤克俭。他用通俗易懂的言辞规劝乡人,改陋习,正风气,勤俭和睦,做一个守规短的人。此时,其次子黎锦彝年方14岁,日日陪侍在侧,接受父亲训诲和熏陶。
居乡期间,黎培敬写了两篇短文,一篇为《两福堂主人居家告白》,另一篇为《两福堂主人居乡劝俗歌》。这两篇文章由黎锦彝抄录保存,被刊于《湘潭黎氏四修谱》卷十五杂述。
黎培敬的《两福堂主人居家告白》共有八条,曰:“禁吃食洋烟,禁打牌玩耍,禁请托公门,禁馈送礼物,禁相邀酒席,禁拜节拜生,禁宴客奢华,禁龙灯花鼓。”告白虽有些不近人情,却为廉洁之举。特别是“禁请托公门”一条:“主人系降官之人,例不得干与外事。凡属亲友如有以公私事请托者,主人概不与闻。”实为廉正之经典,至今仍可为从政者奉为圭皋。
《告白》末尾还附言:“以上八条,主人约略枚举。此外,居家之事尚多,皆可相仿,大要不外务勤俭,戒奢侈,正风俗,省应酬。凡属亲友请勿视为常说,斯幸甚矣。”充分阐明了黎培敬为人从政的宗旨。
黎培敬的《两福堂主人居乡劝俗歌》之“八劝”曰:“莫奢华,莫兴讼,莫长斋,莫溺女,莫吃烟,莫打牌,莫学媒,莫好酒。”提倡移风易俗,充满正能量,至今仍可效发。尤为难能可贵的是,19世纪中叶的黎培敬即打破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桎梏,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众。他奉劝世人不要溺毙女婴,因当“溺女最是伤天理。须知男女一般同,女多未必就累你。”
《劝俗歌》之末,黎锦彝附言:“右录居家告白劝俗歌,先府君由黔旋里时作也。质而不文,使人易于得解,彝等谨什袭藏之。今府君之殁又七年矣,彝等兄弟荡析离居,追念畴昔,不禁惘然。谨照录,登之谱牒,俾后之人亦有所观感焉。”可见黎培敬言传身教,对后人影响之深。
皋山黎家,从黎培敬到黎宣模,一代又一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官清正、洁身自好的家训,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印记。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首悠扬而激昂的诗篇,传颂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坚守正道,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清正家风的光芒永远闪耀。
写于2024年11月2—3日
2025年1月21—22日修改
再改于3月15日
作者简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