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13)
名人与贤达
【原文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我们知道子张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位年龄虽小,思想却很活跃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功利意识很强的人物。这一章他就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如何成名”的问题: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士,即读书人,知识分子,达,本指通晓事理,明德辨义,这里是通达、显达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贤达人物。子张问孔子,一个读书人,要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名流贤达了?实质是在问如何才能成为名流贤达,就象当代社会的那些急于成名的网红、明星一样,向老师请教成名的捷径。
孔子当然知道这位小学生的思想和他想要获得的东西,于是故意反问他:你所认为的“达”指的是什么呢?
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即:无论是在邦国还是在自己的家乡,知名度很高,大家都知道他,就象现在的政治明星、演艺明星、足球明星等等各式各样的知名人士一样,闻名天下,家喻户晓。
孔子听了子张对于“达”的理解后,告诉他说,你把“达”理解错了!你所说的“达”其实只是“名人”,即知名度很高,但并不是正真意义上的“达”。接着,孔子就专题论述 “贤达”与“名人”的本质区别,教育引导子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所谓贤达,必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品行,一是“质直而好义”,即:人品端正,为人处事好义。“质”指人的品质,“直”耿直、端正。“义”指慷慨仁义,不玩阴谋诡计,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乐善好施。这是“达人”的品质。二是“察言而观色”——这是“达人”的智慧,是说贤达之人,能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能洞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情状,具有先见之明,因而遇事有眼光,有主见。三是“虑以下人”——这是“达人”的修养品德,即智虑、恭谦。是说其言行深思熟虑,谨慎恭谦,从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而傲慢,总是心存谦让,敬重他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在邦国还是在自己的家乡一定显达。
所谓的名人,从本质上讲,只是有名气的人,知名度很高的人,并非就是德高望重的贤达之士。此类人往往是表里不一,“色取仁而行违”——表面装出一副仁人君子的样子,而行为上却违背仁道,而且“居之不疑”,即以仁义自居,习以为常,毫不惭愧且心安理得。孔子对这类人的本性可谓是一针见血!现实中,此类人,往往是夸夸其谈,讲起大话,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从不把别人放在眼中,似乎天下道理他都明白,周围之人,唯他仁义明理,亦唯他能耐,自负得不得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不是为自己的私利私欲而违背仁道不择手段,就是言过其实,才不足以成事助人,所谓牛吹的大,事办得微。此类人,不论是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内还是在社会上可能都很有名气,但却不一定就是好名声,更算不得名流贤达之士,充其量只是个“名人”!所以,孔子说,此类人,“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