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 (15)
交友是一门艺术
【本节提要】“克己复礼”作为人的“社会行为准则”是外部的约束,目的是“使”人的行为归于仁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则指出了实现“克己复礼”的途径和最终目的,那就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通过文化思想的交流,相互帮助,不断提升自己内在的仁德修养,由 “克己”迈向 “自觉”,实现仁德的自我升华!

【原文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有一次子贡来向孔子请教如何与朋友相处的问题。子贡所请教的肯定是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比如:当发现朋友有不对的做法或过错时,如何劝勉?给朋友当主谋时如何建言献策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交友的话题,所以《论语》在编辑时就只用“问友”来归类。孔子教导他。与朋友相处,要坚守“三条原则”:
一是要真心实意。所谓“忠告”,就是无论是劝谏还是建议,都要出于诚心,认真负责,有理有据,决不能随意妄言,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二是要讲方式方法,善于引导。在劝谏朋友或向朋友进言献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时间、场合,引导朋友认识其错误或者接受自己的主张。也就是说,要善于沟通,讲究艺术,达到共识。讲到这里,很容易想起《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叫《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赵国的赵惠文王死后,继位的孝成王年幼,就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刚掌权,秦国就趁机猛烈进攻赵国。赵国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开出的条件是用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为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不同意,众大臣极力劝谏,惹恼了太后,她于是明确告诉左右:如果再谁来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我老婆子非给他唾在脸上不可!这样一来,大臣们虽心急万分,但却束手无策,无人敢见太后。这时任左师的老臣触龙提出要面见太后,赵太后当然知道触龙为何而来,就满面怒气地等着他。触龙进宫后,先向太后嘘寒问暖,继而为自己的小儿子求情,说是自己年龄大了,儿子还小又不太懂事,深为儿子将来的前程担忧,所以才腆着老脸来求太后,希望在太后侍卫队给儿子谋个差事,锻炼锻炼,以便他今后有些出息。赵太后听着听着动了恻隐之心,口气也缓和下来,不禁问道:你们大男人也有怜子之情?触龙抓着机遇,说:岂止有,而且更甚!两个人就这样围绕“怜子之情”拉起了家常。触龙说,怜子之心,人之常情,但爱子就要为他的前途着想,要争取机会使他尽早得到锻炼,取得功勋,这样才能为他今后建功立业打下基础。若过分溺爱娇惯,只会耽误他的前程,害了他。从一开始的巧妙布阵,迂回侧击,请君入瓮,到推心置腹,入情入理,循循善诱,最终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使赵太后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劝谏,送儿子去齐国充当人质。触龙之所以劝谏成功,是他充分利用了赵太后的怜子之心,通过将心比心的谈话艺术技巧取得了直言劝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由此可见谈话的艺术技巧对于人与人之交流的重要性。
三是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当朋友决意不采纳自己的劝谏或建议时,不可勉强,更不可强迫朋友接受自己的主张。如果那样,就会自取其辱,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会伤害与朋友的交情。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行事风格,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或行事风格强加给别人,那样,只会引人反感,最终伤害感情。所以,交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对朋友,不仅要忠诚,而且要懂得交往的艺术。现实中,再好的朋友,一旦共事共处就难免出现分歧乃至摩擦,如果不讲究相处的艺术,就很难长久相处,甚至会撕破情面“割袍断义”,而那些看似平平淡淡,似无深交的朋友,却能长相处,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的这段话是对孔子交友学问的提炼和总结。所谓“文”本指《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这里指学问和修养,即文化思想。“以文会友”就是依靠学问和修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谓“道不同不足为谋”,自然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只有通过文化思想的交流,才能寻找、结识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友辅仁”就是在交友中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仁德修养。
本篇以曾子这段话结尾,照应了开篇的“克己复礼”。因为“克己复礼”作为人的“社会行为准则”是外部的约束,目的是“使”人的行为归于仁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则指出了实现“克己复礼”的途径和最终目的,那就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通过文化思想的交流,相互帮助,不断提升自己内在的仁德修养,由 “克己”迈向 “自觉”,实现仁德的自我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