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篇》(10)
闲聊教君王
【原文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这一章记录的是鲁定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翻译过来,大概的情形是:
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起来,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孔子回答:话虽不能说的这么绝对,但类似的情形确实是有的。“几”是近的意思。比如有句话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若果真正明白做君的难处,那不就等于是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吗?
定公又问:一句话就能亡国,有这样的是吗?
孔子回答:话虽不能说的这么绝对,但类似的情形确实是有的。比如有这样一句话:“我对做国君并不感得有什么快乐,唯一感到满足的是我的话没人敢违抗罢了。”如果你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这不很好吗?但如果你说错了,也没有人敢违抗,岂不是和“一句话就可以亡国”一样吗?
这一次对话的实质是君臣一起讨论治国安邦的道理。孔子告诉鲁定公,在上位的人的一句话究竟能起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取决于其仁德修养和作风。比如,作为国君,如果能够真正明白“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道理,其心中必然会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就能充分的理解和体谅下属的苦衷和难处,就会努力营造一种君臣同心同德,上下齐心协力的政治环境和氛围,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战胜和克服各种困难和险阻,各项事业就会蒸蒸日上;相反,如果身为国君,为领导,却不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能从维护大局出发,仅仅为了维护和满足个人的绝对权威和私心私欲而“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就难以营造君臣和谐的良好政治环境,就会使良臣寒心而小人得志,难以达到政通人和,出现君臣离心离德的政治局面,各项事业就会走下坡路,这就是“一言而丧邦”的道理。

那么,什么样的政治环境才是好的呢?下一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文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是春秋时一个小诸侯。有一天,他来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孔子说,能够“让身边人(本国臣民百姓)感到幸福快乐,让远方人(天下有识之士)慕名前来投奔”就算把国家治理好了——这就是政通人和的效果。
那么,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论语》用孔子对子夏的一段教导做了回答:
【原文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来见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治理好这个地方。孔子告诉他,治理一个地方,眼光要远大,规划要长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功近利,因小失大。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可谓语重心长。自古到今,大凡新上任的官员,尤其是哪些新出仕获得职位的青年才俊,大都有急于打开局面,取得政绩的心理,于是就“新官上任三把火”,颇有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和壮志。但是,有的人的“三把火”烧对了,对以后的政务事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政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的人,却会因为这“三把火”而引火烧身,或者虽然取得了看似显著的成效,但却难以长久且为以后埋下了隐患。历史和现实中,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有的非常惨痛、深刻。所以,“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已成为一句至理名言,只可惜,人人都知此言,但要真正践行此言却并不容易,尤其是从政的人,在治理地方政务中,往往会因政治环境和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难践此言。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我国掀起了“拉动内需、搞活经济、改善民生”的建设热潮,一些地方官员,为捞取个人政治资本,违背自然规律,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致使自然和人文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不良后果,而且使一部分人的政绩观和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淡化,滋生出腐败现象,腐化社会风气,教训相当深刻!


